第20章 自己曾是农民。(第1/2 页)
【朱棣为了打破这种局面,重新将南北联合起来,决定强行将政治中心移到了北方即北平。】
【这一举措强有力的打破了南北之间的间隙,想要官场更进一步就必须去北方,而北方在朱棣做藩王时期已经对朱棣颇有信赖。】
【迁都后的北方,是历史上仅有的对华北掌控力度一绝的时代。】
【在发展新的京城方面,朱棣的推动人口迁移的策略起到了很大的功效,人口中心从南方逐渐移到了中间靠北方,极大的加快了华夏南北统一的节奏,避免了再度陷入长期南北分裂的局面。】
-----------------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的面色依旧深沉,却是走到了朱棣身旁按住了他的肩膀:“你做的很不错。”
“儿臣也是大明之人,自当为我大明竭尽全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朱棣听了表扬顿时昂首挺胸,中气十足的回应道。
毕竟从小到大,能被朱元璋夸一次是真的很不容易。
-----------------
永乐十六年。
朱棣脸上满是骄傲,却也没有自满,反而对身旁的太子太孙嘱咐道:“移民交流是南北融合的基础,南北融合是我大明盛世的基础,尔等千万不可忘!”
左右两人纷纷应声:“诺!”
-----------------
秦朝。
嬴政已经开始将六国遗民,或者说绝大部分的原六国子民与他大秦带入到明朝,竟发现自己眼下的情况和大明相差无几,明明已经大统一了,可民众却不能彼此谅解。
毕竟是刚刚战乱过后,他能理解,也没打算怎么样,只是想用时间去消磨仇恨,让民族融合,如今看来,倘若不采取一些手段,这恐怕会是大秦日后最大的隐患。
【除了北平是朱棣的大本营外,他还有其他的考虑,即藩王和边疆。】
大殿内兄友弟恭其乐融融的氛围顿时有些冷清,刚刚还夸赞朱棣的兄弟们意味不明的看向了朱棣。
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朱棣还是咬咬牙开口了,虽然他不知未来自己如何。
但总归是要念兄弟情份的,随即开口道:“虽然是我不对,但我削藩肯定不会像建文帝那番,咱们兄弟多年我岂能不念这份旧情!”
得亏有了他那个好侄儿做对比,让他这番话说到贼有底气。
一众皇子也纷纷对视一眼,他们也都清楚,削藩是必然的,今天不削明天削,早点削,也省的他们兄弟互相猜忌,大家都好。
他们要的也不多,无非就是面子和生活,军权反倒是无所谓,能够平稳才是重中之重。
朱元璋看都没看一眼自家儿子的小打小闹,眼下还是上不了台面的,他在思考藩王和守边与迁都的关系。
他之所以将各个子孙都设立藩王除了让朱家兴旺外,最主要的还是守卫中央,守卫皇室,这一点早在三大藩王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朱元璋封了三大赛王,镇守边关,而朱棣登基后自己来到了边关,既能削藩。同时还保证了边关的防守维持原状,避免了宋朝的旧事重蹈覆辙。
【明初,朱元璋虽然覆灭了元朝,却没能一网打尽,仍有不少元人在北方时常南下扰乱民生,威胁着明朝的统治。】
【为此,朱元璋结合古往今来的史实,决定采取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结合制度,由官府治理百姓,而藩王负责军事,拱卫朝廷。】
【这样就不会出现地方政府听调不听宣,地方军队起义造反的现象,二者相互制衡,又彼此约束,极大的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
【他先后分封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九大塞王,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北的漠北边防线上。而这些塞王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陆续继承边防重地,成功驻守边关,外敌无一能进犯大明内部。】
【洪武二十年开始,朱元璋也让皇子们逐渐开始接替前往边塞,让他们尽快熟悉边塞的军队体系。】
-----------------
唐朝,武德九年。
李建成不由得将自己当初的情况和朱元璋对比,他起步之初也确实能力有限,需要李世民去给自己四处征战,可如果自己也将李世民封到边疆....
不行,万万不可,他很快从幻想中清醒。
朱元璋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那些塞王没有造反之心,且只有军权。可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