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镇赵战神(第1/4 页)
时间匆匆而过,腾和旅游团的人以及导游,在宾馆吃完中饭。再次来到博物馆,今天看的第13件展品是李牧的佩玉。
赵国北疆,雁门关外,黄沙漫天,狂风呼啸。匈奴的铁骑如乌云般席卷而来,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一片狼藉。赵国的边民们在铁蹄下痛苦呻吟,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
在邯郸的宫廷之中,赵王迁焦虑地踱步。朝堂之上,大臣们争论不休。“匈奴如此猖獗,我大赵边疆危矣!当速派大军征伐!”一位武将挺身而出,声如洪钟。“不可,匈奴骑兵来去如风,我军若长途奔袭,恐粮草不济,且深入大漠,易中埋伏。”一位文臣忧心忡忡地反驳。
此时,一位年轻的将领站了出来,他便是李牧。只见他身姿挺拔,目光坚定:“陛下,臣愿前往北疆,抵御匈奴。但臣请陛下许臣便宜行事之权,臣自有方略。”赵王迁看着李牧,眼中闪过一丝犹豫,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好,李牧,朕便命你为北疆守将,望你不负朕望。”
李牧领命后,即刻奔赴北疆。他来到雁门关,望着那破败的城墙和疲惫不堪的士兵,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守护好这片土地。他深入了解军情后,发现匈奴骑兵虽然勇猛,但纪律散漫,且缺乏持久作战的能力。于是,他制定了一套独特的战略。他命令士兵们加固城防,囤积粮草,同时训练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但他却严禁士兵们私自出战,违者军法处置。
士兵们对李牧的命令十分不解,他们渴望杀敌立功,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龟缩在城中。但李牧不为所动,他耐心地向士兵们解释自己的战略:“匈奴人此来,无非是为了抢夺财物。若我们坚守不出,他们久攻不下,必然会心生懈怠。而我们则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养精蓄锐,等待最佳时机,一举将他们击败。”
在李牧的坚持下,士兵们虽然心中仍有怨言,但还是服从了命令。就这样,雁门关在李牧的坚守下,如同一座坚固的堡垒,屹立在北疆。匈奴人多次来袭,都被李牧用强弩击退。随着时间的推移,匈奴人逐渐放松了警惕,他们认为李牧不过是个胆小怕事之徒,根本不敢与他们正面交锋。
时光荏苒,转眼间数年过去了。李牧在北疆默默地训练着他的军队,等待着那个最佳的时机。终于,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李牧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他挑选了一万名精锐骑兵,每人配备良马强弩,准备给匈奴人致命一击。
他先派出小股部队引诱匈奴人深入。匈奴单于得到消息后,以为赵国军队终于忍不住要出战了,心中大喜,立刻率领十万大军前来迎战。他哪里知道,这是李牧精心设计的陷阱。
当匈奴大军进入李牧设下的包围圈后,李牧一声令下,埋伏在四周的赵军如潮水般涌出。一万名精锐骑兵分成三路,左右两路包抄匈奴军队的侧翼,中路则直插匈奴军队的中军。赵军的强弩手在阵前齐射,密集的箭雨如蝗虫般飞向匈奴人,匈奴人顿时人仰马翻,阵脚大乱。
匈奴单于见势不妙,企图组织反击。但李牧的骑兵速度极快,他们在匈奴军队中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赵军的将士们个个奋勇杀敌,他们挥舞着长刀,将匈奴人砍倒在地。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匈奴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单于仅率领少数残兵败将狼狈逃窜。
此役,李牧威震北疆,他的名字让匈奴人闻风丧胆。赵国的百姓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欢呼雀跃,他们将李牧视为赵国的英雄。赵王迁也对李牧大为赞赏,他赏赐给李牧大量的金银财宝和土地,李牧却将这些赏赐都分给了他的士兵们。他说:“这胜利是属于全体将士的,我李牧一人不敢独吞。”
匈奴单于阿提拉,自上次惨败于李牧之手后,心中便燃起了复仇的熊熊烈火。他卧薪尝胆,日夜操练匈奴骑兵,发誓要一雪前耻。经过数年的准备,阿提拉觉得时机已到,再次率领十万匈奴铁骑南下,直逼赵国边境。
此时的赵国,已在秦国的连年征战下元气大伤,军队疲惫,粮草短缺。但李牧听闻匈奴来犯,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重新披上战甲,召集旧部。他深知此次面对的匈奴大军比上次更加凶猛,而赵国的处境却极为艰难,但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畏惧,只有坚定的决心。
李牧在雁门关外设下防线,他将为数不多的步兵布置在阵前,用盾牌组成坚固的盾墙,后面是强弩手,准备以密集的箭雨抵御匈奴骑兵的冲锋。而他则亲自率领精锐骑兵埋伏在侧翼,等待时机给予匈奴致命一击。
阿提拉来到阵前,望着对面的赵军,心中冷笑:“李牧,今日便是你的死期!”他一挥手中的长刀,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