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陆林来访(下)(第1/2 页)
“兄弟,先谢谢你的好意。你既然来了,咱哥俩就好好地闲聊几句。你刚才说咱村的家庙,我听说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我知道一些,但不全面,具体情况你应该能说几句吧?”
“是的万哥,咱村的家庙正儿八经的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对,村里老人说民国刚开始,就建了家庙。”
“我以前就听说过,十二里铺村的家庙有历史,有故事,好像当年住过风流和尚,祸害过当地百姓。”
“这个,我也是听村里老人说的。家庙前身是个大寺庙,出了人命案子后,官府才把寺庙毁了。后来,村里人在旧址上建了家庙。”
“这么说,那是晚清时期的事了。”
“对,最早的寺庙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当时很小,是个山庵。十二里铺村那时人丁稀少,山庵在村北,离村子远,但香火一直很盛。清朝前期,有个和尚住进山庵。这个和尚有来头,据说当年于七起义失败后,其中的一个首领,为了躲避官府追杀,剃发为僧,住进了山庵。就说这和尚吧,有段时间,四处化缘。有了钱,就把山庵扩建成了寺庙。再后来,寺庙出了人命案子,和尚被抓起来正法了,寺庙也被破坏了。”
“于七起义?其中的一个首领?”我顿时来了兴趣,“你说的于七起义,我还专门上网查阅过,做了笔记,读给你听听,看对不对。于七,本名乐吾,山东栖霞唐家泊村人,家世殷富,是当地的大户。祖父经商,父亲当过明末防抚铺兵。于七上过几年学,十四岁拜师习武。崇祯二年,也就是公元1629年考取武秀才,次年又中武举。于七为人正义和气,时常为乡亲排解纠纷,因而在地方上有很高的威望,受到人们的爱戴。他乐于交往,经常结交各路志士豪强。久而久之,以于七为中心,栖霞及附近县里的志同道合者聚拢成了一个社会圈子,他们议论政局,演练武功,形成了一股势力。清兵入关后,迅速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但遇到李自成旧部和其他反清力量的反抗。顺治五年,也就是公元1648年,于七在董樵等有识之士的协助下,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清起义。他们以淘金工人为骨干,广泛发动农民,联络海岛渔民,在胶东锯齿牙山建据点,竖义旗,反清抗暴。于七部与昆嵛山区的农民起义军相配合,攻克宁海州,向文登县城、栖霞分两城进攻,令统治者大惊。清廷获悉,十分关切!剿抚并济,使起义军遭到沉重打击,于七在动摇中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于七降清后,难以得到统治者的信任和地方官吏的善待,受到亲朋好友的谴责。经旧友的规劝,于七终于悔悟,改善了同旧友乡亲的关系。顺治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659年,郑成功为了恢复明王朝,挥师抗清,激发了北方各地农民的起义。顺治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6一年秋,于七第二次领导农民在锯齿牙山起义抗清,登莱二府人民纷起响应,反清烈火燃遍胶东。清廷深恐斗争蔓延,派万余名满蒙八旗兵和九省两万多名绿旗兵围攻锯齿牙山。于七率众英勇抵抗,但寡不敌众,于七等极少人突围,大批起义官兵及家属被杀害。昆嵛山、招虎山方面也遭挫。康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66一年春,于七从锯齿牙山突围,转移至崂山东麓,先在王哥庄港西给人家当佣工,后为避难便到华严庵出家当和尚,先得法名通澈,受戒时又获法号善河。他在众和尚中颇有威信,70岁时被举为方丈,他享高寿,老死在华严庵。这段记录里有锯齿牙山、文登县城、昆嵛山三个地名,文登县城、昆嵛山地球人都知道在哪里,就是锯齿牙山不清楚。”
“锯齿牙山就是十二里铺村西北的几个山峰,老一辈子少一辈子都叫锯齿牙山,县志里也有记载,错不了。”
“可是,栖霞市的地方志上说锯齿牙山是栖霞的,这怎么解释?”
“十二里铺村一带多少年来流传着于七起义的传说,我认为这锯齿牙山是咱这一带的,不是栖霞的。十二里铺村清朝时期属于登州府。你想,从栖霞进攻文登县城,与从锯齿牙山一带进攻文登县城,哪个更合理?从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还有推理的角度上说,我认为锯齿牙山是指咱们这一带的,不是栖霞的。”
“有道理。”我说。
陆林接着说:“咱再说寺庙。和尚为什么被官府抓到了呢?寺庙又是如何被毁掉的呢?这要从和尚的风流事说起。据说和尚耐不住寂寞,在扩建山庵时做了手脚。他在佛像前设了机关,他看哪个前来拜佛的姑娘漂亮,就暗中打开机关,人就掉进机关下的地道里。他把漂亮姑娘囚禁在地道里,蹂躏完了再杀死,顺便埋在地道里。刚开始的几年,附近的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