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然否?长湘书院的学风(第1/2 页)
大夏朝以文治天下,确实很少因言治罪。
所以在张夫子坦率的讲了论语的优点和治天下的不足处后,马上就有同学积极发言了。
大部分人发言都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过于夸大了,当然作为儒生,表达的都很委婉。
大家先是肯定了论语的作用和地位,然后再找原因来说明,光靠论语肯定是不够治天下了。
也有好几个学生似乎对论语格外推崇,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足矣。
张夫子问了一圈,好像没有找到特别满意的答案。
这时他点了从来没有发过言的张伟。
张夫子问:“小友,你怎么认为的。”
张伟想了一下认真的回道:“夫子,学生不知道。”
张夫子继续问:“哦?为什么这么说?”
张伟说:“学生没治过天下,所以不知道半部论语能不能治天下。”
其他学生听到这里都扑哧一笑,张夫子也面带微笑。
张夫子问道:“不错,圣人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位小友的态度是好的。“
“不用太严肃,我们这里就讨论一下,来,你说说看你的想法。“
张伟说:“我认为不能。“
张夫子:“理由呢?“
张伟:“世易时移。“
张夫子:“是仁变了,还是礼变了。“
张伟:“仁和礼都没变,但是怎么表达仁和礼的方式变了。我大夏朝用夏礼,不用周礼。“
张夫子:”哈哈,有意思,有意思,不错,小友叫什么呀。“
张伟:“学生张伟,昭陵府武隆县人。”
张夫子:“呵呵,还是老夫本家,不错,有想法,好好学习吧,会有前途的。你先坐下吧,还有没有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张伟刚坐下,邹标从桌底下偷偷比了一个大拇指。
张伟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也不敢确定自己说的怎么样,不过反正是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了。
张夫子把所有学生都问了一遍后,表示大家讲的都有一定道理,这个问题也没有固定的答案,要想探索真正的解答,需要大家更好的精通《论语》。
总之,后面就变成了鼓励大家学习的鸡汤。
张伟对这个模式挺无感的,不过以张夫子的学识和经历,还是把《论语》讲出了不少新东西,张伟感觉还是挺有收获的。
很快就到了中午,吃饭后大夏人没有午休的习惯,但张伟还是在教室里歇息了一会。
当天下午的书法课夫子是一个中年儒生,姓朱,看起来挺温和的。
不过这个朱夫子上起课来却挺雷厉风行的,一上来就让所有人各写了一行楷书当成作业。
朱夫子飞快的挑出三张,说道:“这三位同学的字已经小成,书写在乡试中已经是加分项了。
你们的课程内容很简单,上课时间自己随便写几行字,保持水平不下降就行,如果真有志于书道,下课再来找我讨论。”
张伟的字当然不在其中,这点张伟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先说明白哦,书院是不鼓励在科举未成之前潜心学习书法,所以要学习此道的话先想好,到时候举业不成可不要后悔哦。”
看样子长湘的学风就是一切为科举让路,虽然不高雅,但是张伟喜欢。
说完朱夫子又拿了七份作业,继续说道:“这七位同学的字,基础比较可以了,后续每堂课按我给的示例抄两遍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自由安排。”
张伟也不是这七人之中的一人,张伟心里有点小紧张,自己该不会是最差的那一批吧。
朱夫子稍稍歇了一会后,拿起一叠最厚的作业说:“这里的二十来个人,你们算是有一点基础,但不够。
乡试遇到对书法严格一点的阅卷官,肯定会吃亏。
课堂时间老老实实的把我给的示例写五遍,再对照字贴再临写五遍,写不完或者不合格,课后也得写。”
这二十多人中张伟终于听到自己的名字了,邹标和吴扬都这两人张伟的熟人也都在其中。
张伟心里松了一口气,这书法不垫底就好呀。
朱夫子看着剩下的三四份作业,停了好一会才说:“这几个同学的字,我真怀疑你们是怎么考上生员的?我们长湘也是奇了怪,每年都有这样的学生招进来。”
“你们以后书法课都坐到最前面来,我要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