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三年变化(第2/2 页)
自从住进新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你看我家的鸡鸭,都养了二十多只了。这都是托了水渠的福啊!\"
正说话间,一阵锣鼓声传来。
原来是集市开市了。
自从水渠建成,沿线每隔二十里就设了一个集市。今天是这个集市开张的日子,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凑热闹。
集市上,各色摊位一字排开。有卖农具的,有卖布匹的,还有专门经营水产的。
最热闹的要数几个小食摊,香味飘得老远。
\"快来看啊!新到的铁锹铁镐,都是工匠学堂出品的,保证好用!\"一个商贩吆喝着。
\"我要一把铁锹。\"一个年轻农民走过来,\"听说你们的农具经久耐用。\"
\"那是当然。\"商贩得意地说,\"这可是按照新工艺打造的,比普通铁器结实多了。\"
集市的另一头,郑小五正带着几个工匠学堂的学员查看水渠运行情况。
\"师兄,你看这闸门多灵便。\"一个学员说道,\"我们学到的理论知识,在这里都派上了用场。\"
郑小五点点头:\"是啊。理论和实践结合,才能创造出真正有用的东西。这水渠就是最好的例子。\"
沿着水渠往前走,处处都能看到勤劳的村民在忙碌。有的在田里耕作,有的在渠边种树,有的在修整堤岸。
\"这树是工匠学堂发的。\"一个老农解释说,\"说是能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现在看来确实有用,而且还能遮阴。\"
不远处,几个妇女正在渠边浣洗。她们有说有笑,看起来心情很好。
\"自从通了水,做事方便多了。\"一位妇人说,\"以前要走好远去河边洗衣服,现在家门口就能洗。\"
\"可不是嘛。\"另一位妇人接话道,\"现在村里条件好了,连外地的亲戚都想搬来住呢。\"
这时,一队商旅从官道上经过。看到这繁荣的景象,不由得驻足观望。
\"真没想到这里变化这么大。\"一个商人感叹道,\"才几个月的功夫,就成了这样。\"
\"这就是秦国的治理水平。\"他的伙伴说,\"不光会修水渠,更懂得怎么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中午时分,村里的食堂热闹非凡。
这是工程完工后保留下来的公共设施,现在成了村民们交流的重要场所。
\"听说隔壁村打算建个作坊。\"有人说,\"就是制作些简单的农具和日用品。\"
\"好啊!\"众人纷纷响应,\"有了作坊,年轻人就不用出远门打工了。\"
郑国和郑小五也来到食堂,看到这热闹的景象,父子俩都很欣慰。
\"父亲,您还记得咱们刚来时的情景吗?\"郑小五问道。
\"记得。\"郑国笑着说,\"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地。谁能想到,才三年功夫就变成这样了。\"
郑国望着远处的水渠,若有所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