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苏舒的情绪(第2/3 页)
巧手细致地将野鸡处理干净,加入盐、料酒和葱姜耐心地腌制,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用心。随后,野鸡块在锅中翻炒,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变得微黄,油脂渗出,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他又熟练地另起一锅,放入花椒、干辣椒、姜片、蒜片等调料爆香,瞬间,浓郁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山林间。再将炒过的野鸡肉块倒入锅中继续翻炒,直至变得酥脆可口,每一口都仿佛是对这山林食材最深情的诠释。
在这一切的温馨与美好之中,查建国还不忘为我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的蘑菇汤面。那鲜美的蘑菇,定是他在山林中仔细寻觅所得,与劲道的面条在锅中交融,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气。
终于,一切就绪。我与查建国相对而坐,狗子乖巧地趴在一旁。
我们品尝着这美味的食物,每一口都满是山林的味道。耳畔,是潺潺的流水声,宛如一首轻柔的乐章,诉说着岁月的悠悠长情;眼前,是远处连绵的山峦与葱郁的树林,在阳光的映照下,如梦如幻。
此时此刻,时光仿佛为我们悄然停驻,这方小小的天地里,唯有我们、美食与这山林的盛景相伴,岁月静好,温柔了这漫漫时光,也在心底镌刻下了一幅永不褪色的温馨画卷。
…………
查建国心中实则有着清晰的规划。随着青石村的不断发展,逐渐触及齐国权贵阶层的利益几乎难以避免。与其日后被动应对他们的阴谋诡计,不如提前与齐皇展开合作。
如此一来,齐皇可慢慢试探权贵们的底线,而青石村则能稳步发展,全力争取底层百姓的支持。
中断许久的大规模垦荒活动再度开启。鉴于可能面临的封锁局面,安置百姓的关键在于拥有充足的田地。
当前,青石村工厂效益良好,资金颇为充裕。与传统地主不同,查建国对待流民不仅管饭,还每日发放 80文工钱,在当时大米 10文一斤的物价水平下,流民工作一天便能挣得 8斤大米,足以让一家人饱腹。
对于周边数十万失地农民而言,与其给地主做佃户,遭受残酷盘剥而全家食不果腹,不如投身查建国的垦荒事业。
于是,周边农民如潮水般大量涌入青石村,致使青石村城墙外的农田迅速扩张,规模肉眼可见。
查建国一方面持续向流民发放工钱,助力城墙外的垦荒工作;另一方面,在城墙内大力建造众多三层高的筒子楼。
凭借充足的钢筋水泥供应,青石村技艺娴熟的建筑工人齐心协力,一排排楼房拔地而起,密密麻麻地矗立在村内。
在城外垦荒表现出色的农民得以分配房间。就这样,青石村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几乎每月新增人口都在万人以上。在齐国皇帝离开后的一年左右,青石村常住人口已然突破二十万。
人口的激增首先让商人兴奋不已。大量手头有钱的农民需要购置米面粮油等各类生活用品,一时间,街道上的商户家家顾客盈门,热闹非凡。青石码头同样一片繁忙景象,货船密密麻麻地停靠在岸边,装卸工人们忙得满头大汗。
至此,青石村迎来了第二次大发展的热潮。
……
在边山县,王家武馆曾是两大势力之一,其立足根基便是掌控了本县的大量田地,从而将县域内的绝大多数人口都纳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
毕竟处于农业社会,谁占有土地最多,谁就能创造出最多的工作岗位与生计来源。
以往在土地资源上,王家武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他们收取的田租高达六成,遇上特别肥沃的上等田,甚至能达到七成。
粗略算一笔账,此地亩产通常在一百五十斤到二百斤之间,取中间值一百八十斤来计算,按照六成的租率,农民每亩最终仅能得到七十斤粮食。
在这个耕牛稀缺、农具简陋的时代,每个农民拼尽全力最多能耕种十亩地,如此一来,一个农民一年辛苦劳作所得不过七百斤粮食。
以一个常见的五口之家为例,包含夫妻二人、两个孩子与一位老人,家中算作两个成年劳动力,一年下来全家收获的稻谷总量也才一千四百斤。
由此可算出,平均到每人每天仅能分配到六两粮食,每餐仅二两!
而在这个缺乏肉食与油水的年代,一个成年人每天最少需要两斤大米才能维持基本生存,实际却只有六两,这意味着即便一个拥有两个壮劳力的家庭终年累月辛苦劳作,也难以实现半饱状态,一旦家中有人生病,全家便会陷入绝境,倾家荡产。
这便是齐国境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