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微服出巡(第1/2 页)
乾清宫的清晨,朝堂上再次响起关于粮仓计划的争论。顾承山与东林党官员试图以“地方财政负担”为由,要求暂缓扩展计划,而另一派实务派官员则极力主张加速推广。
“河南的百姓正在受益,若推迟扩展,其他灾区的百姓将如何自处?”户部尚书陈子敬据理力争,“地方财政确实困难,但这与不作为是两回事。”
顾承山轻声反驳:“陈大人言重了,并非不作为,而是审慎推进。若因一时激进造成灾区管理混乱,岂不引发更大问题?”
崇祯冷眼旁观两派争论,心中却明白:争论的核心并非“财政负担”,而是利益。东林党背后的士绅集团因粮仓计划失去控制粮食市场的机会,早已对改革心怀不满。
“够了!”他冷声打断争论,目光扫过百官,“河南粮仓计划是否有效,朕说了不算,你们也说了不算。朕会亲自去田间看看百姓的真实反应,然后再决定下一步如何推进。”
朝堂一片哑然。
顾承山微微低头,掩饰住一抹复杂的表情。他低声道:“陛下体恤民情,实乃圣君之姿。”
崇祯不置可否,转身离开。此刻,他已下定决心,唯有亲眼看到百姓的生活,才能明确改革的方向。
几日后,崇祯命人准备一切,决定微服前往河南的几个试点村庄。王安对此颇为担忧:“陛下,此行风险甚高。河南虽已稳定,但地方士绅势力仍存,若有人趁机作乱,恐不利于陛下安危。”
崇祯微微一笑:“越是有风险,朕越要去。若朝廷的政策仅在奏折上有效,而百姓却在苦难中挣扎,这种改革又有何意义?何况,朕也不是没有自保之力。”
他顿了顿,语气中多了一丝柔和:“你是玄卫首领,应当明白,只有民心才是最坚固的护盾。朕要的不只是朝堂上的顺服,而是百姓的信任。”
王安拱手道:“属下明白,定会确保陛下安全。”
从京城到河南,沿途景象渐渐发生变化。初离京城时,繁华市井中的喧嚣仍显现着富庶景象,但进入河南境内后,土地上的痕迹却诉说着灾年的苦难。
村庄外的田地上,稀疏的庄稼枯黄零落,冬日的寒风吹过,似乎夹杂着无数哀鸣。
崇祯的车驾停在一个村口,他独自下车,静静地站在一片荒田前。随行的一名官员低声说道:“陛下,这片田地因为去年大旱颗粒无收,如今村民只能靠朝廷赈灾粮度日。”
“颗粒无收……”崇祯轻声重复,语气中透着一丝沉重。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走进村庄。
在村口,一群孩子正围着一名老农捣碎稻草,似乎在准备喂牲畜。见到崇祯一行人,孩子们露出好奇的神情,而那名老农则警觉地停下了手中的活计,略带戒备地问道:“几位官爷,不知是为何而来?”
崇祯温声答道:“老人家,我们是来看看你们的生活情况。听说这里的粮仓已经开始分粮,不知够不够吃?”
老农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眼前这个穿着朴素的男子竟是皇帝,但他的防备稍稍放下。他叹了口气,说道:“今年有了朝廷的粮仓,确实比以前好过些。俺家两个孙子总算不用天天喝稀粥了。”
崇祯点头,目光落在老农干裂的手上。他继续问道:“若让您老评价朝廷的政策,觉得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老农迟疑片刻,缓缓说道:“分粮是好,可有些地方还是靠得太远,俺听村里人说,去粮仓的路上有人半路被敲诈,要是这事能管住,那就是真真正正的好事了。”
听到这些,崇祯的眉头微微皱起。他转头看向王安:“玄卫查过这片区域吗?这些事为何没有奏报?”
王安拱手答道:“爷,此事可能是地方官员隐瞒所致,属下回京后立即彻查。”
崇祯沉默片刻,缓缓说道:“地方贪腐,百姓就会失去对朝廷的信任。这样的漏洞,必须尽快堵上。”
行至一片村落,几名农夫正忙着修整水渠。他们手上的锄头与铲子映着微光,汗水蒸腾,尽管寒冷,却透着干劲。
一位年约四十的汉子正在指挥,他见到崇祯一行人,起初露出警惕的神情,但很快被其中一名地方官认出,连忙跪地行礼:“见过陛下!陛下万岁!”
崇祯微微一笑,伸手虚扶道:“不必多礼,朕只是来看看大家的生活情况。”
那汉子急忙站起,擦了擦手上的泥巴,憨厚地说道:“陛下,这都是托您的福啊!要不是有了粮仓,今年俺们这些人可能连命都保不住了!”
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