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枯逢春(五)(第1/1 页)
咐礼乐继续,那名乐人则充入鸿都学宫继续精研技艺。
士大夫不会在乎这点小小的变故,所以他们不会记得,其实他姓郭。他们也自然而然忘记了,那场宫宴后,王昉之便永远失去了母亲。
那时她实在太小,人人都骗她母亲病逝、外祖一家业已迁回陈留旧宅,她便如是相信了。
可十年后,她仍未得父亲答复,只余一声叹息与匣中一篇祭文。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2)
自杨氏逝去,王应礼几乎不能执笔,只好采用旧法,将悼亡诗刻在简牍上。竹片间殷殷有褐色残痕,似血迹。
“阿昉,尚不是时机。”
“东街新开一家胡饼铺子,听闻店主是个羌人,女郎难得出来,可要尝尝?”采荇见她目光游移,小心翼翼出声问道。
王昉之心不在焉,随意嗯了句,也管不得马车调转方向。
——————————————
马车行至东街,早市将歇,胡饼摊子无三两人。
王昉之正好做世家儿郎装扮,冠帻巾,佩青紺色二尺象牙双珏,跳下马车时候环琅叮咚,引人侧目。
“郭御史别来无恙。”她捻一文,买走最后两张烤饼,目不斜视,却对旁边的购饼客笑道。
她被人有意引见给这位“触怒天颜”的前御史,不知其人居心,本该避而不见。可重生后,她行事胆大已不是一次两次,就算旁人指摘,也可以凑巧为托辞。
郭伶不识她,只自嘲一笑:“流徙罪人,蒙天恩才能在此购张胡饼以慰口腹,何来无恙何来有恙,又何称御史。”
他被流放鲤州,距京兆三千里,徒步当行年余。刘晏辞到底不忍,只命人看守押解,不必上枷,定于后日便启程。
鲤州比楚州更南些,与他的故土青州相距甚远,此去经年,应再无回乡可能。唯有胡饼聊以慰藉,可尝塞外风霜味。
羌人烤的第二炉饼还有许久,郭伶等得焦心,说话也不见客气,“小郎君还是莫要同我叙话了,东都人声煌煌、热闹纷繁,若被三公的耳目听闻,连累你一起当毁谤今上的罪人。”
见他如此,王昉之亦不强求。
她对胡饼实无所好,攥在手中犹疑片刻,反而转手赠了郭伶。“流徙途中,御史少不得打点上下,我这两张胡饼尚温,勉强为御史凑一文吧。”
郭伶实在想不起何时与面前郎君有故旧,见她行色匆匆、乘车而去,只好将满腹疑惑留在路上消化。
车辕重重,碾过尘寰青砖,东都已建成千年,仍如旧年。
“引我见郭伶,只为施舍一饼之恩?他不是韩重言,我亦非浣衣老妇。”等行至司空府门外,王昉之才向采荇发作。“不论郭伶与你有什么故旧,你好似对他不算了解。”
采荇早知自己会受责罚,并不辩解,只向王昉之盈盈一拜:“女郎如何责罚,奴都认。但奴永远不会对女郎不利。”
主仆交锋,不见刀光血影。
王昉之并不动怒,只微微一笑,衣香鬓影。“那就跪在此处以效敬尤。否则人人似你,司空府威严何在。”
欣喜迎出来的采葛尚懵懵懂懂,只见得采荇狼狈跪地,而一贯待下和颜悦色的女郎启唇道:“采荇,如今我竟用不起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