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页)
东折行,这里通向观桥,观桥南折便是陈州门,而国子监太学就设在未至观桥这条大道旁,崇宁年,扩建太学,在京城南效选地新建了太学之外学,赐名为辟雍,称辟雍外学,其实就是太学的外舍,也就是入太学的初级,内舍算中级,上舍是高级;因外舍扩大了召生名额,国子监下设的太学却是放不下这些人了,故特设了辟雍外学,专门叫太学初级生在这里修学,外学营建1800多楹,共招3000多学生,可以说是天下最大的学府了,北宋时有六大书院,但六大书院加一起也及不上外学的规模大。
不过这六大书院名声却也不小,分别是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茅山书院、嵩阳书院;不乏一些当代大儒在这些学院讲授,虽则开国太祖有明训,不许搞什么门生故吏这一套,天子殿试之后,出来一堆天子门生,叫人哭笑不得,但还是有太多人把自已当成了某某人的门生而引以为荣。
东京外的知名书院有名归有名,但还是不及天子脚下的太学,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甚至不屑入太学,他们丢不起那老头子的脸,要入就入国子监,凡朝廷大员子弟或经大员保荐的有文采学生才能迈进国子监。
倒不是国子监就学的比太学好,只是国子监那些人定然是要当官的,这一点不庸置疑,王安石当年兴学,创立三舍法的长远目的就是要取代科举制,但司马光上台后把他激进的变法打击的很凄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大因素就是宋朝整个官僚体系太腐朽了,法令到了民间时,几乎就失去了变法的基本准则,不失败那真就怪了,蔡京上来后又打倒了保守派,还立了元佑党籍碑,象苏轼这样的人直接发落到海角天边去……
记忆中的好多东西一瞬间在安敬脑海中闪过,他知晓,自已踏入这所‘国学院’的目的却不是要学习!
第56章 名将后人
每日午时,从太学涌出来的学生也有一部分,这里的学生把国子监的加一块也有近千人的规模。
内舍生六百多,上舍生二百多,国子监有百余人,可以说上舍生和国子监的贵族学生们站在同一阶梯上。
只是上舍生没有国子监那些学生优势的背景吧,人家这伙人可统统是朝廷大员的子弟,宋朝的‘太子党’。
太学对街的几家酒肆成了众学子们每日谈经论赋、对酒当歌的好去处,是以这一带酒肆、茶楼生意极好。
如今国子监完全是挂名的贵族学府,哪及得上太学热闹?甚至有些权贵子弟专门往太学这边跑,原因为何?无它,只因政和二年秋,蔡京又鼓捣出一个‘女学’,显贵人家女儿无不以送闺女进女学为荣,虽然女学同列在太学馆中,但所修学科目却与内舍、上舍有分别,她们女学亦称女舍,人数也是有限的,才五十多。
主要是限制了,正六品官员以上的千金才可入舍,或是五品大员以上保荐的,女舍主要是修学妇德,亦开诗赋、四经、五书等,策论则不教,另外就是武科中不禁女生,当今圣上也跟着蔡京瞎胡闹,下诏说每两年从太学女舍选内侍女官若干(其实骨子里却是准备挑好的充备他的后宫),内侍女官只是一个说法,一但选进去,那还不由皇帝来封赏?至少登入龙门有了被帝宠幸的机会,是以一些做梦都想攀附皇贵的都送闺女来。
如此一折腾,贵族学府国子监的权贵子弟们都往上舍转,只为了离女舍更近些,更有一些大义凛然的拿出堂皇理由要求转学的,‘上舍学风纯朴,我等不为自身为贵,应与庶民士子并论,如此亦可广结民间才俊’诸如此类的说法不胜孜举,总之是自贬贵份愿入太学上舍和七品官以下子弟、庶士打成一片,实则另有所图。
其中主要代表有:蔡崇(蔡攸之子)、蔡康(蔡汴孙子)、高小俅(高俅之子)、童方(童贯义子),杨威(杨戬之侄)、邓彰(尚书左丞邓洵武之子)、王绍(尚书右丞王黼亲侄)、林庆(开封府尹林摅之子)等,此外还有皇族子弟,如向光、向阳二兄弟(二人分别是永嘉郡王向宗良、永阳郡王向宗回的孙子)等人……
大道旁有名为‘仕贤’的酒肆,东家取名喻意为贤者进仕,颇为太学生们所喜欢,上下两层楼每至午时便人满为患,还好安敬见机的早,拉了玲珑先一步上了二楼去,店小二忙把这位金玉锦表的俊逸公子让上二楼临窗座头上去,此时,十几张大桌子已经坐下了五六桌,诸学子们五六成群、七八结伙的围着桌子谈笑。
不过安敬上来时,二楼的声音明显消寂下去,众人眼中的安衙内却是个独立特行的典范,发不束扎,披散下来,今日却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