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2/4 页)
”采用和借鉴了多少别国机枪的结构和特点,它的外观造型都是极为独特的。为什么非要“独树一帜”,其缘由绝不仅仅是可以用追求技术上的“标新立异”来一言概之的。
事实上,“鸡脖子”的内部结构无非就是法国“哈奇开斯”机枪的翻版,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新之处,然而其外观造型却与“哈奇开斯”大相径庭。
坚持在苏北地区作战的是新四军第三师。
皖南事变之后,根据南方局的决定,将活动在皖东北,盐阜和淮海地区的八路军第五纵队改为新四军第三师,下辖第7,8,9旅,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彭雄任参谋长,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全师共两万余人。
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在苏北地区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共歼日伪军六万余人,抗击和牵制了苏北战场日伪军兵力,独立支撑了苏北地区,为战略反攻,夺取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新四军三师涌现出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著名将领。
如黄克诚,张爱萍,洪学智等。
他们是中华民族和人民军队的精英,他们卓著的业绩与不巧功勋,名垂青史,彪炳千秋,世代相传。
面对强敌,在极其艰苦,险恶和复杂的斗争中,不仅没有被消灭,而且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越战越勇,成为苏北敌后一支威震敌胆的抗日劲旅。
苏北根据地广大军民因地制宜,组建了干部教导团,敌后武工队等战斗组织,创造了前人不曾有过的斗争形式。
破袭战,地雷战,麻雀战等。
这种游击战法,致敌处处遭袭,天天有伤亡,陷入草木皆兵,顾此失彼的狼狈境地。
二.
再大的困难,也难不住铁打的新四军。
新四军雄踞华中,像插在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始终处于牵动全局的重要战略位置。
在党的领导下,高举抗日救国大旗,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发扬一往无前的“铁军”精神,英勇杀敌,浴血奋战,在大量杀伤敌人的同时,发展和壮大了自己。
他们开始研究对日作战及水网地区作战的特点及战术。深入江南苏北敌后,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总结实战经验,很快适应了平原水网地区的特点,并创造出一整套平原水网地区的战法。
变不利为有利,在太湖之滨,洪泽湖畔及苏南,苏北密如蛛网的大河深沟地区建起巩固的根据地。
其中对日军的“清乡”与“反清乡”斗争,是苏北敌后战场所特有的斗争形式。
日伪投入大量兵力对苏北根据地进行“清乡”。
日伪军为了割断“清乡”区内外的交通联系,从天生港到黄海边的鲍家坝,沿公路,河道构筑起350华里的竹篱笆,形成一道封锁线。
在主力部队的掩护下,在三百余华里的封锁线上,锯倒电杆,挖毁公路,纵火焚烧篱笆,到处火光冲天,宛如一条火龙。
龟缩在碉堡里的敌人,眼睁睁看着惨淡经营3个多月的篱笆封锁线被焚毁殆尽,这就是名扬遐迩的“火烧篱笆三百里”。
前沿阵地已经被战士们撕开了,虽然还在抵抗,但是却绝对不会有空闲时间来寻找隐蔽着的日军狙击手,所以,她们这时只需要好好的享受一下自己的枪法就可以了。
就要分别了,陈颖弘触景生情,一次次用无言的行动,寄托自己对党的缕缕情思。
她振作起精神,尽可能多一点地给予姐妹们一些安慰。
在什么时候施展个性,在什么情况下为了抗日的胜利逆来顺受,这里面包含着多少暖意,多少情怀啊
南方苏北的秀丽,风光明媚,漫山遍野一片翠绿,映山红花将这片绿色的世界点缀得分外妖娆。
几天后,一支精干的先遣队在陈颖弘率领下,挺进苏南敌后,执行侦察任务。
她们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且主动寻找战机,在丹阳岗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伴随着每一次声音的停顿,她手中的双枪都会发出清脆的鸣咽,而对面敌人的掩体中,也必然会有一个人中弹倒下。
敌人的抵抗虽然顽强,但是实力差距还是不可扭转的,战场上枪声渐渐稀落下来了。
她看看远处的坦克,火炮的残骸。
不自不觉的耸耸肩,她知道这个分队是谁,上午见面的时候还打了声招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