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页)
的军事思想更加完善和丰富。
在毛泽东的麾下,*从未担任过任何副职,青云直上,一跃成为红军中最年轻的高级将领。
毛泽东对*的偏爱,在于*不但是他革命事业的追随者,还是他能最终掌握中国革命命运的不可多得的左膀右臂。
在后来长期的战争岁月中,每当毛泽东在党内和军内的几次大起大落紧要关头,*都毫不犹豫地站在毛泽东一边,有时甚至不顾后果,不顾个人的得失,成为毛泽东革命事业上的坚定支持者和追随者。
毛泽东对*偏爱的程度,从三十年代末党内争权的老对手王明回到延安后,发生的一件事就可以看出。
王明后来说:毛泽东在军事上十分依赖*,那时王明在会议上说*几句好话,都会引来毛泽东的不快,甚至大吵大闹,说王明是有意挖他身边的人。
美国新闻记者斯诺在他著名的《西行漫记》一书中,举例说明共产党领导人时,仅列举了三个人:第一个是毛泽东,第二个是朱德,第三个便是*,并称“*这个二十八岁的红军天才战术家”。
斯诺对*的赞誉溢于字里行间:“*和毛泽东一样,从来没有受过伤,享有这样盛名的红军指挥员并不多。他在前线身经百战,在战地指挥大军历时十年以上,凡是他的部下战士所经历的各种艰难困苦他都尝到过……像红军的许多能干的指挥员一样,*从来没有出过国,除了中文以外,不会说也不会读任何外语。但是他不到二十三岁就博得了红军内外人士的尊重。”
红军时期,*在党内和军内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按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简直有些不可思议。
整整五年的时间内,*由一个小小的营长、团长、纵队司令,一步不漏地跃为军团长,且年龄只有二十五岁!
自古英雄出少年。以至一九三八年*到苏联治伤时,斯大林接见*后说:想不到*如此年轻便成为一名蜚声国内外的将军,这说明*的确有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同时也说明中国共产党内的确缺乏人才。
偏宠也罢,幸运也罢,*的青云直上,的的确确是硬靠自己的本领在枪林弹雨中打出来的,是硬靠自己的谋略与智慧及胆识在“万骨枯”的军功上脱颖而出的。
因为,那是在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那是在炮火纷飞的硝烟岁月,一切都来不得半点虚的,也容不得半点虚的!
此刻,站在永安关隘石碑前的*,仍在回想着潇水浮桥上毛泽东那耐人寻味的一瞥,知道此时的毛泽东正躺在担架上,冒着飘落的霏霏细雨,行走在道县赶往永安关的山道上。
*举手揩去飘落在脸庞上的雨珠,嘴里道声“走”字,跃身上马,马鞭一扬,一声“驾”,“嗒、嗒、嗒”的马蹄声向前冲去。
枣红马驮着主人朝着夜幕笼罩下的永安关内走去;
朝着生死存亡的桂北山区走去;
朝着前途未卜的湘江走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铁流涌进 三(1)
三次会议失去所有权力,逆境中的毛泽东目光紧盯着全州;大战在即,迷惘困惑的常胜将军*竟毫无必胜把握。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二十三时三十分,也就是*接到军委向湘江进军的命令六个半小时后,灌阳县桂岩村的蒋氏宗祠内灯火通明。
宗祠大堂上,摆放着一张八仙桌,桌面上铺着一张兴、全、灌三县的地形图。
*俯着瘦弱的身子,一手提着马灯,一手拿着铅笔,沿着地图上的蓝线——湘江游动着,在灌阳、全州、兴安三座县城和屏山渡、大坪渡、凤凰嘴、界首四大渡口上重重地点了几点。
聂荣臻、左权、朱瑞也围坐在桌前。
红一军团的指挥员们正研究着下午五时军委下达的抢渡湘江的命令。
漆黑的夜幕里仍飘着霏霏细雨,寒风一吹,冷气袭人。前堂厢房内不时传来“滴滴答答”的发报声,在寂静的深夜里显得格外刺耳。
“报告,总司令部急电!”机要员行毕礼,将电文呈送给参谋长左权。
左权一字一句地念道:
林、聂:
1�据最近所得情报,全州仅有桂敌之两营干训队及民团二联队防守,兴安亦无大股敌军。
2�全州为战略要地,占领全州可保证野战军迅速渡过湘江,并使湘敌一、二路失去侧击我军的机会。
3�你们必须立即详细侦察占领全州之可能性。你们最后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