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而民营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希望抓住每一次市场机会,其申请贷款的随机性强、时间紧,因而影响民营经济向银行融资。
三是银行的授信歧视限制了民营经济的贷款。银行的授信歧视包括两方面:其一是所有制歧视。民营经济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国有经济,国有银行与民营经济存在所有制“不兼容”问题,影响银行授信。另外,即使国有银行出于扶植和帮助目的给非国有经济主体放款,一旦贷款发生问题,有关负责人就无法逃脱干系,不是因为姓“资”和姓“社”的“政治问题”,而是可能被怀疑收取了对方的贿赂。而贷款给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一般比较安全,即使贷款出现问题,也不存在那么多麻烦事。所以民营经济融资难。其二是客户评价标准歧视。国有银行的授信,一般是对较大企业,大企业的各项信用指标是民营经济无法相比的,这种状况客观上对民营经济形成了信用标准歧视,不仅影响银行的授信行为和心理,更影响民营经济的融资信心。
其二,民营经济现况不利于其融资。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一是民营经济内源融资层面。所谓内源融资,指企业不依赖于外部资金,而是在本单位内部筹集所需资金,主要是通过以前的利润留存进行资本纵向积累的一种融资方式。内源融资的资金来源包括两部分,一是企业自身的积累和储蓄,二是暂时闲置的可用来周转的资金。我国的民营经济虽然在最近十几年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因中国民营经济的产业、产品、规模等因素的制约,其自有资金不足、自我积累有限仍是限制其发展的一大问题,这与世界其他国家民营经济内源融资占到50…60%形成鲜明对比。内源融资作为基础融资方式在中国民营经济的缺失,使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无法稳步地实现结构优化性扩张。
二是民营经济外源融资层面。所谓外源融资,主要指经济主体直接进入证券市场,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外源融资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企业的直接外源融资主要指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在股权融资方面,中国民营经济通过买“壳”、借“壳”、股份制改造和发行股票等方式已经有所涉足,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民营经济的资金困难问题。但这种方式,解决的只是部分民营经济的资金问题,这部分民营经济一般是规模较大、技术或产品较成熟、经营管理较好、经济效益较佳、发展前景较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产业,只占民营经济总量的极小比重,中国绝大部分民营经济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融资。而从债券融资来看,我国当前的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且在发行规模上有严格限制,很多大企业都很难通过此种方式融资,民营经济更没有可能。企业的间接外源融资主要指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关于民营经济的贷款难问题,除了上面分析的银行对民营经济“惜贷”外,民营经济缺乏合适的质押是另一重要原因。民营经济的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比较少,而银行贷款一般要求财产抵押,特别是要求固定资产抵押,这就使许多固定资产较少的民营经济贷款困难。
三是民营经济成长性差,竞争力弱。中国民营经济虽然在过去十几年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自身的竞争力弱和成长性差一直是制约其融资的重要因素却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竞争力脆弱。经济成长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一般是从注重产量的劳动力时代发展为注重成本的生产力时代,再到注重价值的竞争力时代。而对一个企业来讲,其竞争力不仅表现在产品价格、数量、质量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企业形象、研究开发水平、社会公共意识和持续发展经营能力等因素。中国民营经济在1978年后的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当时迅速的规模扩张,即得益于卖方市场的运作特质。而当前买方市场基本形成,市场正从注重成本的时代迈向注重价值的时代,这就要求要有较强的竞争力。当前中国民营经济的公司形象、产品质量、社会公共意识和科研开发水准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银行授信活动,是一种预期收益性很强的经济行为,民营经济的这种状况,自然使银行授信望而却步。(2)处于竞争性较强的领域,生存难度大。中国民营经济所处产业水平较低,民营经济占优势地位和主体地位的行业主要是“夕阳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决定其生存的态势—…面临的竞争力比较强,包括与国有大型企业的竞争以及民营经济间的竞争,这种状况决定民营经济的生存难度较大,导致民营经济融资困难。(3)企业绩效低。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