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页)
的地面低。(21)
这些都可能是巧合吗?如果将它们归结为墨西哥和埃及有某种古代的关联是不是更合逻辑一些?
基于我在第18和第19两章中列出的理由,我对这两地之间有直接的、密切的交往持怀疑态度,起码有历史记载以来是没有。在此,我不得不再说一遍,正如对玛雅历法和南极洲的早期地图的看法一样, 我们能不能保持一个开放的头脑,考虑一下是否有这种可能性:埃及的金字塔,特奥蒂瓦坎的废墟都是一个古老的外来文明的科学技术、几何知识、天象观测(还可能有宗教)的体现。这个古老的文明曾经,如《圣书》所言,“探测过苍穹的四角和四极,也探测过地球的圆形表面”。
关于吉萨金字塔的历史,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有4500年左右。(22)特奥蒂瓦坎的年岁就没有这种荣幸了。亡灵之路也好,魁扎尔科尔亚特神殿也好,太阳、月亮的金字塔也好,都没有做过准确的日期鉴定。(23)大部分学者认为这座城市的兴盛时期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600年间。另有人则坚称它崛起的时间要早得多,应在公元前1500年至1000年间。更有人在地质学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探索。他们把特奥蒂瓦坎建城的日期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附近的西特里火山爆发之前。(24)
在这些对特奥蒂瓦坎的历史其说不一的观点中,我发现,没有一个人对这座前哥伦布时期美洲最庞大、最宏伟的大都会的真正缔造者的身份有丝毫的了解。对此我并不吃惊。(25)现在可以肯定的只有一点:公元12世纪,在阿兹特克人建立他们强大的帝国征程中,他们脚步初次踏进这个神秘的城市的时候,这里的恢宏建筑物和宽阔的道路就已经老旧残破得不辨真迹了。上面覆盖的莽莽丛林和凄凄芳草使它看起来像一片大自然的荒野而不是人造的都市。(26)只有当地一个世代相传的神话还提到它:这是一座巨人建造的城市,(27)这些建筑是为将凡人转化为神祇而兴建的。
被遗忘的古代智慧(1)
走出魁扎尔科尔亚特神殿,我又一次穿过西边的堡垒。
没有任何考古证据表明这个大院子曾经被当作堡垒用过,或者说,起过任何军事或者防御作用。与其他众多情况一样,这座建筑的设计显然煞费匠心,建造时也工程浩大,但是它的真正作用当代的学者们至今仍不甚了了。(28)甚至那些给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没人知道建造这两座塔的人原来管它们叫什么)命名的阿兹特克人都不知道该叫它什么好。这个名字就只好留给后来的西班牙人给它起了。就冲它四周环绕23英尺高,1500英尺长的厚厚的围墙和面积达36平方英亩的大院,他们叫它“堡垒”倒也名副其实。(29)
我漫步走到院子的西头,沿着一道陡梯上到围墙顶,转身朝北走上了亡灵之路。我再一次提醒自己,这不是特奥蒂瓦坎人对这条宽阔、壮观的大道的称呼。西班牙人叫它“亡灵之路”是根据阿兹特克人的称呼来的,而阿兹特克人显然是把这条路两旁无数的土包当成坟墓了(实际上它们不是)。(30)
我们已经思考过亡灵之路会不会是银河在地面上的复制品的问题。在这里我要提到另一个美国人,艾尔弗雷德·施莱默(与小休·哈里斯顿一样,也是个工程师),他从事的是技术预测工作,尤其是地震预测。(31)在1971年10月墨西哥城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化学工程师会议上,他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一篇论文。
施莱默的论点是,亡灵之路可能根本就不是一条路。它原来可能是一排相互连接的、起反射镜作用的水池,里面蓄满了从最北端的月亮金字塔流出来,通过一系列水闸,最后进入南面的堡垒的水。
我一面往北方的月亮金字塔走,一面想,他的观点确实有几点是颇能站得住脚的。首先,这条“路”每隔同等距离就用高隔离墙分开。在这些隔离墙的底部,做工精细的水闸残迹清晰可辨。其次,地势的情况也便于水流从北向南流动,因为月亮金字塔所在的地面比堡垒前面的地面高出约100英尺。隔离墙分隔开的一个个水池很容易蓄满水,而且可能真的被当成反射镜用,创造出比泰姬陵或者子虚乌有的沙利马花园更令人神魂颠倒的美景。最后,“特奥蒂瓦坎测绘项目”(由华盛顿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供资金,罗切斯特大学教授雷内·米隆领导)已提出确凿的证据,表明这座古城拥有“许多精心设计的渠道和分流系统,一条人工挖掘的截弯取直的河流,在特奥蒂瓦坎城内形成了一个水道网,直通现在离城10英里,古时可能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