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页)
现在,张希永虽然没有任何单位,但是他对未来却没有什么忧虑,他和胡百君都参加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张希永说,这几年越干越火,他准备再干几年积累点养老钱,等以后闲下来了,老两口出去旅游,把晚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不然真是有点对不起与自己风雨与共的妻子。
回想起二十多年前的那次破产,张希永现在觉得这是他人生转变的一个契机。他说,栖身的树病死了,对小鸟来说,失去的是这棵树,但却飞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森林。
“历史给了我机会,这是千真万确的,我改变了历史,是远远谈不上的。”
那一年的冬日还没隐退,犹如一声春雷,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一锤定音。2004年12月8日上午,联想宣布收购IBM全球PC业务,实际交易价格为12�5亿美元。这场长达13个月的马拉松式的收购过程,在人们震惊、欢喜、诧异、疑惑多种情绪交杂之中落幕。
这一年,联想20岁,柳传志也迎来了自己的花甲之年。
这一刻,柳传志宣布自己将退居幕后。这位被誉为中国IT企业教父的旗帜人物,并未就此停下自己的脚步,他转身进入投资行业,继续着属于自己的辉煌业绩。他笑着回应关于他即将退休的传言:“根本没有的事。我还要再干6年,直到2014年,那一年正好是联想30年。” 64岁的柳传志依旧激情洋溢。
。。
“40后”经历的革命洗礼(1)
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切换到20世纪50年代的柳传志。他们全家定居在北京王府井附近的一条胡同里。在那个###的年代,这个从小就对国家大事感兴趣的孩子,已经从家庭的变故中感受到了时局的复杂。他任职于银行系统的父亲,由于喜欢给领导提意见而遭到警告,全家也因为父亲的不顺而弥漫着压抑的气氛。
从小熟读《毛泽东选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政治、古典书籍的初二学生柳传志,对环境的敏感强于同龄人。他发现身边的同学已经不那么单纯,大家开始关注彼此的父亲:谁是资本家、地主、职员、工人、干部。孩子们之间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玩伴关系,大家开始了激烈的争吵。
法国后现代大师德里达说,“60年代发生的事,动摇、改变了世界的根基”。大西洋的另一边,发达国家经过战后20多年的迅速发展,先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并开始酝酿第二次现代化。IBM已经占据了计算机市场80%的份额,并且建立了商用计算机的标准。电子产品对于战后出生的西方人而言,已经成为时髦的象征。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是在“四清”、“无产阶级###”等一连串运动中度过的,所有人都陶醉在政治激情和狂热气氛中,这样的激情甚至感染到了地球的另一边。《毛泽东传》的作者菲力普·肖特说,对于他们这一代成长于60年代、被革命激情燃烧的欧洲人来说,遥远的中国和轰轰烈烈的“###”让他们充满向往与理想,尽管并不清楚那儿到底发生了什么。他说:“这是60年代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刻下的烙印。”
这个年代的世事变迁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也必然会留下更多的烙印。十几岁的柳传志拥有区别于同龄人的冷静,但在那个梦想与激情充斥的年代,他也先后加入了炼钢铁、“除四害”的队列中,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洗礼。
1961年,高中毕业的他满怀憧憬地报考空军飞行员。经过层层考核,柳传志最终成为了全校唯一入围的学生。然而老天似乎已经留意到了这颗聪慧的种子,需要托付给他另一个使命——柳传志因为舅舅是“右派分子”而落选,并于秋天进入西安军事电子工程学院。同样由于“政治不够清白”,他不能接触当时最热门的原子能和导弹专业,只能选择去学雷达。正是种种因缘,让他不知不觉慢慢靠近了计算机之路。更没有人会料到,这种种选择,暗示着他日后将会开辟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事业。
经历了挫折的柳传志,开始学习妥协,学习涵养,学习倾听别人说话,学习掩盖自己的情感,学习绵里藏针的境界和技术,也要去学习用极大的热情做自己讨厌的事。他意识到,这些学习都是必要的。
1966年,“###”风潮涌动。22岁的柳传志正在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做最后的润色。踌躇满志的他,立刻被毛泽东的号召鼓舞起来,成为第一批造反派中的一员。他口才好,说话有极强的煽动性,还善于抓住对手的漏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时的他,俨然已经具备了领导者的素质。但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