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块一块加以垒筑,构成坝体。起初,民工们用石灰粘接石与石之间的缝隙。白英以为这不行。他找到工程“总指挥”宋礼,建议说:
“用石灰勾缝是不行的。石灰经不住水的浸泡,用不了多久就会渗漏。一渗漏,坝体就回坍塌。”
“老人家,那你说该用什么来勾缝才好呢?”
“当用‘勾缝剂’。”
“勾缝剂?”
“是。就是用糯米浆调和石灰,兑成‘勾缝剂’。用它勾缝坝体才结实,才牢固。”白英回答说。
“好!就这么办!”
工部尚书宋礼对白英老人的话深信不疑。他下令从附近数省调集数十万斤糯米来济宁。
运载糯米的漕船到达济宁运河码头时,宋礼带着白英老人登船查验,看是不是真的糯米,有没有将其它品种的米充着糯米,影响工程质量。在没有水泥的明代,“勾缝剂”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从现代坝工技术看,这就是“灌浆防漏。”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功漕神”(4)
在每分钟流量上千立方米的大汶河主河道上,修筑高于河槽4米、全长米的戴村坝,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由于工部尚书宋礼督民工修筑有力,历“二十旬而工成”(光绪《山东通志·运河考》)。
戴村坝成:“水高于坝,漫而西出,漕无溢也;水卑于坝,顺流而南,漕无涸也”(戴村坝碑文)。
宋礼征发来的数十万民工,一部奋力修筑戴村坝,一部按白英划定的河线疏浚东平境内沙河,“筑堰障之,合马场泊之流,入会通济运。”“又于汶上、东平、济宁、沛县并湖地设水柜陡门”,“以蓄泉”,“以泄涨”。“复浚贾鲁河故道,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光绪《山东通志·运河考》)。
至永乐十三年(1415),整个会通河工程全面竣工。结果河道加深,“深则能蓄水,而其深三丈”,漕运畅通。
明政府此时彻底地停止海运,专行河运。会通河上再也见不到元代费尽心机构筑的“隘闸”和“石则”了,“八百斛之舟迅流无滞”。南北大畅的运河上除漕船之外,商船、民船来往于南北各地,经年累月,“千樯万艘”。开通的第一年,通过运河输送到北京的粮食就有646万2990石。这意味着需要漕船6419只来运送,再算上往返,漕船次数一年在12000只以上穿行于运河之上。杭州与苏州的锦缎等丝织品,也沿运河而来;从江苏、浙江两省每年运载绸缎、天鹅绒、衣服的船舶即在三百艘以上。运河的漕运能力10倍于元王朝,迎来了京杭大运河有史以来的鼎盛时期。
之后,会通河历经明清两代450余年的考验,始终不废。迄今数百年过去了,它仍然在发挥着无法估量的经济、社会会、科学、文化效益。这不能不说是白英这位“汶上老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治水奇迹。
会通河畅通!
喜讯传到紫禁城,明成祖龙颜大悦:“传旨,着工部尚书宋礼携汶上老人白英即刻晋京复命,朕要重重地赏他们。”
宋礼携白英踏上了赴京复命、觐见皇上的路途。
不料,宋礼一行走到德州桑园时,白英老人突然感到胸口疼痛,接着满脸虚汗淋漓。
工部尚书宋礼一见,十分焦急,急切地招呼随从:“快!快!快扶白英老人躺下!”
在宋礼随从的帮助下,白英老人躺在了船舱里。不一会,老人双目紧闭,呕血数斗。
泪,立时溢出了宋礼的眼眶。他想到了白英在会通河工地上没白没黑忙碌的身影,他想到了白英监督熬制数十万斤米汁的日一夜夜,他想到白英为他贡献出的84个字的治水之策……没有眼前的老人,怎么会有会通河的大畅?没有眼前的老人,且无郭守敬之才的我宋礼又怎么可能立下这不世丰功呢?
想到这些,宋礼用心呼唤:“白英!你醒醒!”
“白英!你醒醒!”宋礼摇着白英老人的胳膊,大声呼喊着为会通河鞠躬尽瘁的老人。
白英睁开了眼睛。然而,身边的人全是模糊的影子。他再使劲睁,这才终于看清宋礼的面孔。他用微弱的声音对宋礼说:“尚书,我得感谢你。是遇到了你,才能实现我这辈子治水的念想,才使我这一生没有遗憾。”
说着,又吐出几口血来。
“我不行了。我们是在彩山见的面吧?我喜欢那地方。我死后,请求你把我葬在彩山之阳,以便我视汶水,看戴坝,望三湖……”
“放心吧,放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