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页)
己倒了一杯葡萄酒,翻开前一天的报纸看。然后又喝了一杯酒,继续看另一份报纸。凌晨2点15分,我回到楼上,尝试着入睡。最后我还是睡着了,不过我记得最后一次看我床头的收音机闹钟,指针已经过了3点06分。
三个小时后,十八个月大的小家伙从他的婴儿床上站起来,开始像往常一样叫唤,要喝牛奶。直到7点钟,全家又开始了早晨的忙碌。8点,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就是我现在坐的地方,开始面对新的一天紧张的工作。我真的感到很累,很累。事实上,我刚刚打呵欠了。想想我面对的一天,我又开始打哈欠了。尽管刚喝了三杯咖啡,不到30秒,我又感到昏昏入睡了。但是我不能睡,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我只好打着哈欠继续工作。
暂停一下。在过去的几分钟里,你打哈欠了吗?当你看到我以上的描绘,试想出我打哈欠困倦的样子,你是不是也感觉要打哈欠了呢?如果是的话,你很可能具有接下来这个重要能力的自然倾向——共情能力(如果没有的话,为了激发这种天生的能力,你也许需要一个比我过度劳累和睡眠不足更加动情的故事)。
共情能力是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情的能力。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用他们的角度来看待事情,理解他们的感受。这是一种本能反应,不用经过深思熟虑就能产生。但是共情能力并不是表示同情,同情是对别人的悲惨处境感到不舒服。而共情能力则是换位思考,如果是我的话会怎么样,这是有想像力的表现,也是内心的真实感受——深入到别人的思想里,体验那个人眼中的世界。
因为共情能力要求你体验另一个人的感受,所以它也会有一些模仿的成分,这就是你为什么刚才会打哈欠的原因。德龙大学认知神经系统科学家史蒂文普拉特科(StevenPlatek)说,有传染性的打呵欠有点像“简单的感情移入机制”。他的研究发现,具有传染性的打哈欠者在各种各样衡量共情能力水平的测试中,具有更高的水平。这些人——不用怀疑,你可能也是其中一员——能知道或察觉他人的情绪,虽然不能提供帮助,但是能模仿同样的行为。
共情能力非常重要。它使人类从自然界进化中脱颖而出,使我们能直立行走和独立思考,也对我们的生活意义重大。因为有共情能力,我们能看到不同观点的另一面,安慰悲痛欲绝的人们,体验别人的喜怒哀乐而不是妄加评论。共情能力能树立我们的自我意识,让父母更了解孩子,使我们能一起工作,树立道德规范。
但是,共情能力就像其他高概念和高感性的能力一样,并没有在信息时代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它时常被人们认为是好心肠的表现,但是这个世界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冷漠和超然。
要打破一个传统的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让我们来看看,当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发表演讲时说“我感受到了你们的痛苦”时,遭遇了彻底的失败。一些批评家认为克林顿这么说很虚伪。但是还有更加尖刻的批评,认为这番话十分可笑,不像总统说的,而像一个懦弱的小孩说的话。美国人的这种反应促使总统去思考,而不是去感受——去制订战略,而不是去感受或同情。这样的情形由来已久。在这个时代,思维尖锐的知识工作者和高效敏锐的高科技公司并不重视情感的作用,还理直气壮地认为——以感情来做出决策,评估形势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当左脑思维盛行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单一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丹尼尔戈尔曼的力作《情商》(EmotionalIntelligence)出版的时候正值克林顿总统发表以上的讲话,标志着转变的开始。戈尔曼认为,情感的能力比传统的智商更加重要——这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可是,十年后,概念时代的到来映证了他的观点。当戈尔曼写这本书的时候,互联网刚处于幼年时期,第二章提及的印度高技能的电脑程序员也还在上小学。今天,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普及,劳动力越来越廉价,那些拥有高智商的知识工作者也更加容易被替换——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也看到了,不能被复制和替换的能力变得越来越有价值。事实证明了,那些电脑所不具备的能力,对以前擅长电子和数学的工作者来说也是很难具备的,这就是共情能力。
面对未来(1)
1872年,在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Darwin)发表了举世瞩目的《物种起源》(OntheOriginofSpecies)一书13年之后,他又发表了违背维多利亚社会道德规范的另一本书,这本书就是《人与动物的感情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