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3 页)
为什么要了解职业性格?(22)
有一次,我跟一位留学德国四年的老总同车,一路上,她告诉我说,我们习惯说“明天上午我找你”,但德国人开会给人发通知,或是跟人约会定时间,有的是精确到秒的:我明天几点几分几秒到你的某个地方!中国菜似乎少有洋人不爱吃的,但我们的厨师放调味品,习惯说“盐少许”、“辣椒若干”、“椒盐一撮”等等,这“少许”、“若干”在德国人那里,无论如何是无法容忍的。她跟德国同学一起做过菜,德国人做菜,用秤来称什么什么调料多少克,称完后往锅里放。烧菜当然是讲究火候的,我们讲“猛火”、“文火”,这在她的德国同学看来也是不可思议、无法容忍的:一百度就是一百度,六十五度就是六十五度,什么叫“猛
火”、“文火”?德国人的精确与中国人的马虎,由此可见一斑。所以,他们更擅长于做高精密度的仪器,我们在这方面就不太行。胡适曾有一篇《差不多先生传》,写的就是中国人马马虎虎、粗枝大叶的文化性格。
19世纪美国有个公理会的传教士叫阿瑟·亨利·史密斯,在中国生活了半辈子,取了个中国名字叫明恩博,回国后写了本叫《中国人的性格》的书,列举了所见所闻的二十多种中国人最突出的国民性,有褒有贬,但相当客观真实,其中的评论无不中彀中的,鲁迅等人都激赏此书。
明恩博在这书中,开篇第一章就讲中国人爱面子,讲究面子,还死要面子。有趣的是,一个世纪过去后,几位写“丑陋”的某国人的作者,虽不知他们自己是否同样“丑陋”,一味强调国民性的负面,也未必公平,但几位作者因揭了自己的国民性的“疮疤”而命运各不相同,反而映证了中国人或东方人为讲面子而宁可对真实采取选择性失明的心理策略。《丑陋的美国人》出版后,舆论一片哗然,但美国政府非但没有查禁此书,反而把它拿到国务院大肆研究了起来,认为它是一部“确实刺激思想”的评论,开始逐步改进。外交官高桥敷却因《丑陋的日本人》这本书而被调回国内,没了下文,据说这位仁兄的日子后来并不那么好
过。而柏杨则由于其对祖宗的“侮辱”,致使当局有关人士义愤填膺,柏杨只好进局子蹲了班房。
罗曼·罗兰说:“当一个人看透了自己国家的愚钝与无可救药后,他也会渐渐心胸开朗起来。”美国的国务院拿着那本《丑陋的美国人》去好好研究,虽然很没面子,但“心胸渐渐开朗起来”却是可预料的。虽然儒家文化十分强调自省,曾参老爷子有言“日三省其身”,荀子也谆谆教诲我们说“吾日三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但是,看来儒学宗师们的这些修身课的普及工作做得还实在不够好,除了圣人、亚圣们“自省”的时候可能会动些真格儿,两千多年来,从一般的领导干部到广大人民群众,面子远比自省重要。不然,从公共事务到私人待人接物,也不至于搞出那么多声势大而无当的“面子工程”来。
文化差异也是一种职业性格差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来自各不相同文化背景的职员同处一家公司、同处一间办公室,将越来越司空见惯。只有了解文化差异,尊重国民性格差异,才能消除障碍,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实现工作业绩。
⊕年龄差异
人们常常将年龄与工作经验相提并论,一般而言,这没什么不对。但年龄本身也能“自动生成”某种职业性格。我在选人、用人上,就经历过这样一次失败。前些年,我为一家企业组建一个企划部,需要招聘一个既懂技术、又有相当丰富的销售工作经验的人。运气不错,在应聘简历中,我发现了一个符合条件的人,42岁的林先生。面试过程中,我注意到他确实具有相当丰富的快速消费品营销经验,而且对市场拓展、广告策划等,思路都相当清晰。。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为什么要了解职业性格?(23)
但是,半年之后,他始终未能“更新”自己的一些显然已经过时的成功经验,无法调整自己以适应已经发生了变化的市场情况,更不愿意去了解目前工作急需的IT产业和IT产品。尽管他的工作热情依然很高,但他的能力遭到同事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与他沟通,问他是否有把握再做销售工作,以便于既出业绩,又便于在具体的销售工作中再找到市场感觉。林先生欣然同意,并认为自己完全有把握很快做出业绩。他的乐观不是没有理由的——“那些小孩子都能‘出单’,我老将出马反倒不如他们?”但是,经验丰富的林先生确实搞不赢那些初出茅庐的小孩子。营销跟体育比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