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大军中的一员骁将了。
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转战千里的黄巾起义大军终于攻占了唐东都洛阳、京都长安。同年,黄巢在唐都长安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大齐政权,改年号为“金统”。
大齐政权建立之后,朱温先是被黄巢任命为东南行营先锋使,驻守在东渭桥(今西安东北)。在此期间,他成功招降了唐夏州节度使诸葛爽。后来又奉命转战河南一带,攻占了邓州(今河南邓州),从而阻断了唐军由荆襄以北攻击起义军的道路,使大齐政权东南面局势稳定下来。当朱温得胜回到长安之时,大齐皇帝黄巢率领文武大臣亲迎于灞上,对其功绩赞赏有嘉。不久,黄巢又调朱温到长安西面,抗击纠集起来的唐朝军队,朱温再次大获全胜,挥师击败了唐将李孝昌等军。
经过短短的五年的南征北战,到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三十而立的朱温俨然已经成了“大齐”政权一等一的功臣,成为起义军中的一员骁将。又就在同一年,朱温因功被黄巢任命为大齐政权的同州防御使,肩负起防守大齐政权京都——长安东大门的重任。
大齐政权建立了,但是黄巢所率领的起义大军同历代的百姓起义军一样,缺乏管理国家的才能和准备。“李氏王朝不爱百姓,黄王爱之;李氏横征暴敛,黄王三年不征,五年不税。”在初进长安之时,黄巢率领的起义军以这样的宣言赢得了长安百姓的夹道欢迎。不但如此,刚进长安不久,为了赈济长安城数以十万计的灾民,黄巢甚至下令,让起义军士兵纷纷解囊,将自己手中的财物扔给欢迎他们的苦难民众。可是好景不长,由于没有了税收的收入,加之当时长安附近,甚至整个关中平原由于连年战争,百姓根本无法种上粮食,这样一来,数十万起义大军自然也无法筹集到足够的粮食了。兵法上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又说,军无粮,则军纪军心必然离散。于是,饥饿的起义军士兵抢掠百姓之事便开始出现了。尽管,黄巢一再严令抢掠百姓之事,但粮食问题既然已经无法解决,再严厉的军纪已经约束不了饥饿的士兵了,由此起义军开始大失民心。
一支失去民心的军队,结果早已经注定!
也就这时候,形势的发展对百姓起义军已经是越来越不利了。
一方面,遭受重创的唐王朝并没有彻底死亡,它还要、也还在进行着垂死挣扎。这一时期,为了对付起义大军,维护自己的利益,各地的大小官僚、庄园地主,尤其是各地的藩镇将领,纷纷组织起了反动的武装,并从四面八方聚拢起来与黄巢所建的大齐政权为敌。
当初,黄巢能够转战千里,并且浩浩荡荡以不可阻挡之势顺利地攻占唐都长安,并且也还在长安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大齐“金统”政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时候起义大军以惊人的发展速度,从山东到东南再到唐朝重镇洛阳和京都长安,转战千里,横扫唐朝大军,其势如席卷,这就使得唐朝的军队也好,各个地方上的各种地主武装也好,一时间根本就来不及对付这支气势如虹、锐不可当的百姓起义大军。可是,随着百姓起义大军进驻长安,结束了长期流动作战的局面后,情况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起初被打得晕头转向的唐政府军队与各地的地主武装渐渐已经回过了神,清醒过来,并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对抗起义大军。
更为严重的是,就是在这紧要关头,就是那位曾在长安落第之后慷慨写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煞。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气度恢弘、气势豪迈诗歌的农民起义领袖、大齐金统皇帝黄巢却在战略上犯了致命的失误——没有乘胜追歼唐王朝的残余势力,而是在李唐王朝的皇宫禁苑中忘乎所以的封臣拜将。翻翻中国历史上,诸如此类的事情似乎非止一例,黄巢起义之前有过,黄巢起义之后仍然有。可以这么说,历史有很多次规模巨大的百姓起义并不都是败在强大的敌人之手,而有不少的百姓大起义恰恰是败在起义军自己手上。在当时情况下,尽管唐王朝的皇帝唐僖宗早已经仓皇逃窜到了蜀中(今四川),但是,在全国,唐朝统治并没有被彻底地推翻,分布各处的藩镇势力依然还很强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形势的发展,这就为唐王朝残余军队获得了不可多得的喘息机会,让他们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并借助各地蜂拥而至的地主武装,将百姓起义大军反包围。
当初,唐风翔节度使郑畋用假投降延缓了黄巢起义军的西进,暗中却同南逃的唐王朝加强联系,把残留在关中的唐朝禁军纠集到自己的周围,又密约邻近藩镇共同抗击起义军,并进而成为百姓起义军的大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