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页)
,会让人笑掉大牙的!”
“离郑马村还有*里路呢,走到那,会累坏你的。”
“我哪里就那么娇气?这条路我不知道走多少趟了,从来也没有累着我。你不要瞎忙活了,我们赶紧走吧。你大舅在家肯定等急了。”
拐过一条街,五个破衣烂衫的汉子突然拦住了虞洽卿母子的去路。
“一看这位先生的穿戴,就是发了财的。”其中一个老年汉子站到虞洽卿面前,“可怜可怜我们,把我们的几担柴买去吧。”
随着老年汉子的手势,虞洽卿发现,对面的街边停着五担柴。询问了一下,虞洽卿才知道,这些人都是苏北船民,在杭州湾遭遇台风,船毁货沉无法回家,就住到伏龙山上打柴混穷度日。他们原以为正月初一卖柴的人少,可以卖个好价钱。却不料大年初一,人们不是在家里欢聚,就是外出探亲访友拜年,根本没人到市场上买柴。这些卖柴人左等右盼,无人问津,不由急了。他们想:挑回去吧,都是大山里人,进趟城不容易,十多里的山路,来来去去,谁吃得消?扔了吧,大老远砍了挑来,多可惜呀?况且,他们还都希望这些柴能够卖掉买米呢。
看到这些卖柴人焦急不安的样子,方荷花马上说:“阿德,我看他们挺不容易的,这些柴我们就买着吧。”
“娘,这些柴本身值不了多少钱,要是在我们家门口,我肯定听你的,把他们买下。现在这里离家很远,我们还要急着去大舅家,买下怎么办呢?”
“送回家。你带着他们送回山下村,我在这里等着。”
“那什么时候才能到大舅家?”
“没关系。什么时候到都行,我跟他说,他不会见怪的。”
看了看母亲,又看了看那些柴担子,虞洽卿还是摇摇头,“娘,这样辗转太多,麻烦!”方荷花正要发火,只听虞洽卿又说道:“他们挑柴来是卖的,我帮他们把柴卖掉不就行了吗?”
“对,只要有人买,卖给谁都行!”卖柴的汉子们齐声嚷嚷。
方荷花点点头,还是有些不放心地问:“你打算把柴卖给谁?”
“卖给他们家。”虞洽卿往东面的一座豪宅指了一下。
那座豪宅叫崇本堂,是虞润甫、虞震甫兄弟所建。
虞润甫、虞震甫兄弟早年出身贫寒,家境困苦,后兄弟俩到上海经商,先是在街头贩卖洋布,后来就开设了鸿盛洋布号。由于经营有方,鸿盛号几年就赚了数十万两银子。有了钱,兄弟俩在龙山镇建造了崇本堂。这座豪宅20亩,前后三进,共64间,耗银十万两。新楼落成之时,虞洽卿正在他们家做放牛娃,亲眼看见了那振奋人心的场面。虞润甫、虞震甫兄弟准备了好几袋大洋,从房顶上往下撒,让前来看热闹的乡亲哄抢,既增加喜庆气氛,又顺便赈灾济贫。
银元纷纷落下来时,虞洽卿站在一旁,没有上前争抢。有一块银元落在了他的脚边,他只要弯一下腰就能够拿到,但他依然没有去拿。晚上,回到家里,虞洽卿有些失落。不过,快睡觉时,他突然对方荷花说:“娘,将来我也要造豪宅,比虞润甫、虞震甫兄弟的豪宅还要气派。”
虞洽卿让五个卖柴的人一起挑着柴担,跟在他后面,来到崇本堂前。崇本堂的大门刚刚打开,正在迎接前来拜年的人。虞洽卿高声喊道:“拜年啦!”崇本堂里的人见来了客,便拿着鞭炮点燃着出来迎接。
待鞭炮炸完,虞洽卿就说:“请告诉两位虞老板,我给他们家送财来了,他们家要不要?”
这本是一句普通的问话,可宁波话“柴”与“财”同音,又是新年头一天,做生意的人都讲吉利,人家送“财”来了,谁还能说不要吗?于是,虞润甫、虞震甫兄弟忙迎出来,高高兴兴、满脸笑容地说:“要,要财!”待看清卖柴的人是虞洽卿带来时,虞氏兄弟立刻明白了。虞润甫说:“阿德,在上海学生意真学成门槛精了。”说着,又让家人燃起鞭炮迎“财(柴)”。
平时人家买柴不但要过秤,还要论斤计两,讨价还价。可今天是大年初一。虞家不但不过秤,不还价,高兴地甩给每个卖柴人二两银子,而且还请他们抽烟、喝茶、吃年糕。
卖柴人从崇本堂里出来,虞洽卿跟着母亲已经走出镇了。他们忙追上前,要分一些银子给虞洽卿表示感谢。
虞洽卿说:“不用了。能帮你们把柴卖个好价钱,我就高兴了。”
一个小伙子问:“为什么?”
虞洽卿看了看一旁的方荷花,笑着说:“因为我娘高兴!”
原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