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第2/4 页)
他似乎已完全丢弃了谋臣不甘寂寞、不甘冷清的积习,成了一位安于清茶浊酒的迁叟。他与老仆吕直耕耘于“采药圃”,沉醉于泥土的芳香;他与老妻张氏品茶于“种竹斋”,缅怀着昔日的种种情趣;他从故乡谏水接来年迈体弱的哥哥司马旦,晨昏请安,踞“钓鱼庵”垂钓,卧“种竹斋”避暑,坐“弄水轩”浅饮,乐在自然,乐在天伦!他似乎在效仿晚年的白居易。
他远离纷乱嘈杂的现实,从事着品评古人(古人已无足畏了),无涉今人(今人是惹不起的)的劳作。这鄙小宁静的“独乐园”,似乎成了他自划为牢的禁地,篱笆墙外的一切,似乎都与他无关。“独乐园”内这精巧玲珑的江湖岛屿、苗圃花坛、翠竹蔓藤、茅屋亭台,就是他的万里江山。“读书堂”里的五千卷籍册,就是他邀游宏宇的扁舟,载着他在历史的长河中,采撷着晶莹的珠王,准备留给历史的未来。籍册中的千古人物,都已是他神交的挚友,不论为帝,为王,为相,为将,为圣,为贤,为盗,为匪,为娼,为妓,都一律平等地卸下戏装彩服,赤条条地袒露着肉身和五脏六腑。三年来,他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对待着从他的眼皮下走过的各样人物和无数恢宏的、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历史画面,删定了《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此时,正在为删定《梁纪》忙碌着。
他毕竟是从几十年的风雨官场上走出来的,有着“饱经沧桑难为水”的阅历和耐力。他毕竟是儒家学说造就的学者,有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深厚修养。他独立支撑着《资治通鉴》书局艰危欲倾的局面:三年前的一场政见纷争,刘攽贡父被贬往泰州,离开了书局,他失去了左臂;刘恕道原被贬往南康军监酒税去了,他失去了右臂。现时只有范祖禹一人在《唐史长编》六七百卷浩瀚简犊中耕耘着。儿子司马康只能充任文读书案之役。简续盈积,浩如烟海,只靠一支笔删定,何日可竟其功啊!他埋头书案,形若负重之牛。他日以继夜,状若燃烧之烛。他累年累月,不知春秋之更迭。他无悔无怨。
但他并没有失去老臣的敏感。翰林学士承旨韩维突然地出现,使他立即察觉到朝廷形势有变,而且断定韩维是奉皇帝之命来的。他想到了皇帝赵顼,接着就想到老友王安石。在一阵思绪的翻肚倒肠之后,一种沉重的感觉在心头浮起,他隐隐地意识到,厄运肯定又降落在介甫头上了,否则皇上未必会想起自己。他再次为王安石那种激烈而不顾后果的操术担忧。在与韩维的漫步交谈中,他竭力想摆脱这种不吉祥的感觉,并在心底暗暗责怪自己“杞人忧天”,但这感觉却牢牢地笼罩在他的心头不离不散。三年前那种可怕的烦恼又向自己逼来,他开始埋怨:“韩维,持国公,你为什么突然要来到这宁静的‘独乐园’啊……”
入夜,天幕上稀疏的星斗辉映着“弄水轩”的几点烛光,溪水潺潺作响,托出了“独乐园”罕见的欢乐。
这是一个别具情趣的夜宴,没有丝竹之声,没有歌伎弹奏,没有做作的豪华,没有矫情的喧闹,质朴、热情、亲切、真诚而清新。一向生活简朴的主人已尽其所有,一向生活讲究的客人也开了眼界。
除请范祖禹作陪外,司马光还邀请了韩维的老马夫和老仆吕直参加,由司马康执壶斟酒。连司马光六十八岁的哥哥司马旦也扶杖来到“弄水轩”,为韩维敬酒之后方离开。
司马光也许要借此向韩维传递一层意思:自己已安于“独乐园”,不愿再去人事维艰的官场上熬心血了。
韩维根本没有领悟到这点,他着实为这个独特的夜宴而惊奇。这是一个有别于一切官场应酬的夜宴。司马君实,脚踏实地之人,不事奢侈,厌恶浮华,汴京所欠缺者,唯此风也。两个老仆同桌酌饮,更使他诧异:司马君实,确有仁者之风、长者之风,在大旱饥馑之年,群臣所急需者,不正是这种与民同济之风尚吗?特别是年迈的司马旦的临席敬酒,使他激动不已:司马君实,孝悌人也,事兄若父,亲朋共知,今夜此翁扶杖临席,乃大喜之兆!
夜宴上的一切,都是“独乐园”内之物。酒是司马光的妻子张氏亲自酿造的米酒;鸡是女主人平时饲养的,鱼是老仆吕直刚从湖中捞得的,竹笋是少主人马司康从竹林中新挖的,肉蘑是范祖禹从树林中刚拾的,蔬菜是老仆吕直从苗圃中才摘的。而且,所有菜肴都由女主人亲自下厨制作。几样精细素菜,如菠菜松、鸡烙菜花、活捉离笋、蒜泥肉蘑,盐渍兰片等,颇有洛阳风味,使吃腻了京都大内山珍海味的韩维脾胃大开。也许因为旅途腹饥,他确实觉得这是生平享用的最佳美食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