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心致志地阅读自己心爱的书,与其浪费时间听那些空话连篇的东西,倒不如读点启迪心扉、增进见识的书呢。
他的修身课成绩很差,而其他主课成绩则是门门优等,出类拔萃,他不掩饰对修身课的不满,一位刘伯承敬重的老师就听到他愤慨不已地说过:“修身,修身,不是修成吃人的虎狼,便是修成任凭虎狼吞噬的羔羊,这种课程学了又有何用?!”抨击旧礼教的新思想为刘伯承所接受。
。。
考场被逐种下反封建根子(5)
他生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大动荡的历史关头。
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第二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戊戌政变的失败,康有为、梁启超遭通缉,谭嗣同等六人遭捕杀。
人心思变,清政府已为人民所唾弃。
开县的进步力量开始冒头,孙中山先生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暗地里在师生中传播。
刘伯承在汉西书院时,曾经接触过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以及《新蜀报》、《渝报》等鼓吹维新变法的书报。
而梁启超的作品给刘伯承很深的印象,在解放战争中,他对记者齐语讲了一段当年的阅读状况,蛮有意思:1906年,夔府中学堂招收新生的文告又下达到了所属各县。
开县高等小学决定甲班学生提前毕业,去参加该中学的考试。
刘伯承参加了考试,他的各科都考得很好,可是,新生录取榜上却找不见他的名字。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全校师生都十分诧异。
找刘念祖校长询问,他不知道什么原因。
富有正义感的傅让三老师,跑到学署去问教谕唐应云,才知道其中真相:刘明昭各科考试成绩均优,本应录取。
但知县侯桐初说,该生出身卑贱,思想偏颇,言行不轨,恐有###之嫌,不宜录取。
唐应云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也惋惜人才难得,但官大一级,犹如泰山压顶,自己实在是爱莫能助。
消息一传开,县高小上上下下愤愤不平,形成一股责备知县侯桐初的舆论热潮,沸沸扬扬,好不激愤。
校长刘念祖,教员傅让三、朱璜等具有新思想的人物,觉得刘明昭不录取是旧势力从中作梗,必须同他评理。
而刘华英得知侯知县干预刘明昭录取一事,怒气冲冲,他还邀请了开明绅士胡穆昭等,一齐向侯知县说理。
侯桐初没有料到清政府已经衰败到如此地步,县官的说话竟然引起轩然大波,只得收回成命,补取了刘伯承。
在录取刘伯承一事上,新旧思想展开了一场斗争,结果县政权惨败,刘伯承进入中学,是当时民心趋向求新的表现。
旧政权摇摇欲坠,开始表面化了。
进入中学读书是刘伯承梦寐以求的愿望,他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抓紧一切时间全心扑到功课上。
他感激开明人士的厚爱,同时切身体验到封建反动政权的狠毒迫害,对一个小小年纪的学生,居然用了官府的压力,阻挠他的升学。
这只能使刘伯承加深了反封建的意识。
智退逼债人在正常的求学道路上有所进展的时刻,一重大不幸向刘伯承袭来。
久卧病榻的刘文炳离开了这个极度不公的世界。
1907年的春节,全家是在刘文炳弥留中熬过的,没有节日的欢快,生离死别的哀愁笼罩着全家7口人。
为了支付父亲的医药费用,家中值钱的东西几乎已变卖一空。
母亲周寅香苦苦向五伯父刘文吉哀求,借了40吊铜钱的高利贷,买了一口薄木棺材将父亲遗体草草埋葬。
世态炎凉,五伯父催债逼钱,凶相毕露,冷酷绝情,少年刘伯承愈发认识到封建制度的残忍。
这个五伯父刘文吉,本来在分家时占尽了好处,好地良田为他独吞,而今又乘人之危,为了乘机夺取刘伯承家赖以活命的十石田产,他派赵二王紧迫逼债,借以达到不可告人的夺地野心。
为了私利,刘文吉哪顾得什么手足情,六弟刘文炳尸骨未寒,他派了赵家场以耍赖、泼辣、狠毒出名的赵二王(活阎王的意思)到刘伯承家逼债。
这个满脸皱纹,打扮得妖里怪气的泼妇,常夸海口说,“我赵二娘从来没遇到过收不起来的租课债。
就是一条瘦狗,我也能把它熬出三斤油来。”
一个严冬的早晨,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