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1/4 页)
第三,从‘九一八’日寇占满洲起,中日民族矛盾在迅速上升,反动营垒内部和各中间派中有人要求抗日,组织国防政府。
此时三次‘左’倾不知利用,仍认为他们是最危险的敌人。
第四,三次‘左’倾把苏维埃共和国当成一个大国,盲目扩大自己的力量,认为中国面临的问题是两条道路的决战。
提出‘争取苏维埃在全国胜利’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
第五,在军事方面,三次‘左’倾也采取了完全和毛主席军事思想相反的一套做法……这些做法导致反五次‘围剿’的失败,不得不长征。
长征开始又是退却逃跑,使红军遭受巨大损失,使党遭受危机。
大家要开会解决三次‘左’倾的领导问题,总结经验,这是遵义会议的由来。”
刘伯承关于两条军事路线的交锋作了翔实的反映:“在遵义会议上博古代表中央作主要报告,军委负责人作了副报告。
博古的报告遭到大家反对,认为基本不正确,并展开了争论。
最后博古承认了自己军事路线的错误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政治局对此作了决议。
大多数人此时还不了解政治路线的错误。
当时形势很紧张,这个问题也就暂时放了下来。”
“编外参谋”贡献多刘帅美名垂青史(4)
会议上主要争论的几点:“第一,博古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敌人过于强大,敌人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兵力50万,还有帝国主义的经济援助和顾问帮助蒋介石。
大家认为是个原因,但不是主因:第一次反‘围剿’敌兵10万,我兵不足4万,是2�5∶1;第二次反‘围剿’敌兵20万,我兵仍不足4万,是5∶1;第三次反‘围剿’敌兵30万,我兵3万多,是10∶1;第四次反‘围剿’敌兵30余万,我兵4万多,是8∶1;第五次反‘围剿’敌兵50万,我兵4万多(未计地方武装),也是10∶1。
另外,第五次反‘围剿’时有十九路军在福建和蒋作战,还有广东军阀陈济棠宣布自由行动,对蒋威胁。
敌人内部发生矛盾,都靠近苏区。
一至四次反‘围剿’时,则无此有利条件。
第二,博古认为失败原因在于苏区物质条件不好。
大家不同意,因为在‘一切为了前线上的胜利’的口号下,红军扩大了(10万),红军财政和粮食等其他物资需要都基本解决了。
第三,博古强调白区反帝反蒋运动没有显著进步,瓦解敌军的工作薄弱,游击战薄弱,各区呼应配合不够紧密。
大家承认这是个原因,但仍不是主要原因。
因为一至四次反‘围剿’时,苏区也是被割裂的,苏区范围更小,瓦解白军工作也有一定的限度。
第四,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战略战术上的错误。
毛主席在遵义会议上发言,他对三次‘左’倾战略战术上的批判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三次‘左’倾负责人之一的洛甫同志支持了毛主席的意见。
这些意见概要如下:1�三次‘左’倾战略战术的第一个错误是堡垒对堡垒,使敌人的堡垒主义持久战的战略战术达到了目的。
敌人采取堡垒主义是企图避免和我们打运动战,迫使我们进行阵地战,即避开红军的长处和他们自己的短处,三次‘左’倾采取堡垒主义就中了敌人计策。
粉碎堡垒主义的打法是运动战。
博古认为第五次反‘围剿’不能打运动战是不对的。
在敌人这方面说,到处筑堡必然分散兵力(1934年1月不完全的统计,敌堡垒2900多个),为了找我作战,它不能总呆在碉堡内不出来,不向我前进。
另外,敌人总还不能在全国到处筑碉堡来限制我们活动。
堡垒主义必然是敌人大大分兵,它终究还是要出来找我们打仗,就有在运动中挨打的可能。
在我们这方面来说,就是在敌人堡垒线前后左右、四面八方打游击战,袭击他,扰乱他,牵制他,迷惑他,以配合红军作战。
红军或在堡垒线内,待敌前进时在运动中消灭他,或转到堡垒线外广大无堡垒的地带活动,调动敌人,迫使敌人不得不出来和我们打运动战。
就在第五次反‘围剿’时,运动战的机会也是很多的,如洵口、团村、将军殿、建宁、湖坊、温坊各战役,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