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1/4 页)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他们(4)
李鸿章的身边,聚集了一批完全不亚于日本的西学人才。可是中国的西学人才,在19世纪末绝无可能涉足政治,绝无可能影响决策,绝无可能像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那样,去研究制度,设计制度,改革制度。而恰恰是那个难以改变的制度,决定了中国的命运。
在李鸿章最后的日子里,有一位“留美幼童”,作为幕僚,始终陪在他身边。他是瑞萨莱尔理工学院的学生、“定远”舰的作战参谋吴应科。吴应科在战争中表现英勇,被清廷授予“巴图鲁”(蒙语“英雄”)称号,但他愤于政治的腐败,将得到的勋章和军服上的军阶标志束成一包,扔进了大海。吴应科和他的留美同学们已经不再是孩子,他们在苦难中成熟。他们目睹了洋务运动的落幕和李鸿章的离去。在停止呼吸之前,已被穿上殓衣、不能言语的李鸿章整整一天瞠视不瞑,临终的一刻,老泪流过面颊。
在这场与“文化报国”有关的角斗场上,李鸿章终于看到了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
txt小说上传分享
教育:差距是什么(1)
1。 近代日本的教育改革
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作为全国教育最高行政机关的文部省,起用了大木桥(文部卿),江藤新平,加藤弘之等具有近代观念,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才俊。文部省成立伊始,便把制订全国统一的学制作为一项中心任务。1872年8月,《学制》等三份文件同时发布实施,标志着教育改革的正式开始。
在文件中,文部省批判了幕府的旧式封建主义教育,宣扬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观念,并提出了“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国民皆学”的教育政策。
学制参照法美两国教育体制,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区,每区设大学一所,每一个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每区设中学一所,每一个中学区分为210个小学区,每区设小学一所。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统一的学校体制。
1873年,跟随岩仓使团出访欧美列国的田中不二磨回到国内,担任了文部大辅(副部长),并出版了《事理功成》一书,对英美法的教育制度作出评估。1876年他再次赴美考察,回国后出版了歌颂美国自由主义教育体制的《美国教育法》。1879年3月,由其主持制定的《教育令》正式颁布,取代了《学制》。
《教育令》与《学制》相比,不同之处有:废除学区制,由町村设立小学,改变管理上过于集中的弊端,实行地方管理;凡有私立小学的地方,不再设立公立小学,减轻国家负担;财政上确有困难的地方,无力设立小学时,可采用教师巡回上课的方式;儿童在6至14岁的8年之内,人四年上学,每年上4个月即可;取消学区监督一职,设立公选学务监督委员会。
1880年2月,河野敏镰继任文部卿,在考察了全国教育之后,12月制定了《改正教育令》,其基本内容有:否定教育改革的“自由放任主义”,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监督权利,强调国民义务教育,《改正教育令》将义务教育年限从16个月改为3年,不就学者必须由县长批准,课程改置,一律按时文部省颁布的大纲执行,将修身课列为首位,加强德育教育。以后,政府又陆续颁布了《小学校教则纲要》(1881年5月),《小学教员通知》(1881年6月),《幼学纲要》(1882年2月),进一步加强了对教育的控制。
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的出台,是与日本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为了巩固明治维新的成果,树立天皇的绝对权威,日本抓紧进行君主立宪制的准备工作。1885年12月,首先将用内阁制代替了太政官制度,声望如日中天的伊藤博文出任首相,而森有礼则成为了了第一任文部大臣。伊藤与森有礼都认为,应当以德国为榜样,奉行国家主义。具体到教育领域,森有礼倡导“国体主义教育”。它包含三个要点:⑴为了国家富强而办教育;⑵为了维护国家政体而实施,“国民皆受军事训练”的教育;⑶在学制上,主张“以国家办学为主”;在学校行政上,要根据“国家经济理论”来办学。
在森有礼的主持下,文部省颁行了一系列的法令,通称《学校令》。其中有1886年的《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1889年的《实行教育令》。学校令把小学和中学分为两个阶段,小学分成寻常小学四年,高等小学四年,寻常小学作为国民教育,高等小学为中学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