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第二场便遇着了自己的大师兄牛重山,因招法不熟练,交战之下,终于落败。
杨沧浪勃然大怒,心觉这浑小子越来越不学好,越练越回头,但“春秋一剑”邵汉霄终记得关贫贱两年前的大展神威,于是圈下了他的名字,他便成了“下山”的“侠少”之一。
这其中“吟哦五子”中的三师兄“诗经一剑”祝光明倒很是赞成。他稍通相理:他一直有一种感觉,这貌不惊人、长得不高的小个子,虽然功力未足,便龙行虎步,已隐然有宗师之风。
“下山”是青城派的大事。
如果“十年寒窗苦读”是为了“京试”的话,“下山”便是青城派弟子上山十年练武的“赴京应试”。
惟有先“下山”,才有希望在“武学功术院”中得题名,惟有在“武学功术院”中获人赞许,才有望在“振眉师墙”上露面。如果说人“武学功术院”是等于是中了“秀才”的话,能上“振眉师墙”,则是人了“御试”,一旦成为“墙主”,就等于是中了状元了。
这名利双收,而且威震天下,名动八表的事,哪个学武的人不想,哪个习武的人不望!
青城派之所以遣弟子下山,是要他们自己闯出一些好名,以获得武林前辈的赏识,保荐他们能入“武学功术院”,总之,进入这“武学功术院”的子弟愈多,青城派的基业就越是稳实!
别的门派,何尝不是这样。
所以这一阵子,自各门各派出来的“侠少”也真不少,他们纷纷制造令人注目的事件,有时不惜相互火并了起来,引起武林中人或江湖人物的非议与不齿。
他们下山来,要做的事,当然是“行侠仗义。”
“替天行道”——一直是这班少侠要成为“侠少”的职志。
青城派这次精挑细选,挑出一十三人作为青城派第十三代弟子代表,实在是十分审慎的。
青城一百二十四名弟子中,只选出一十三人,这是何等严苛的数字!“吟哦五子”之中,二师父“尚书一剑”魏消闲的弟子,经过选拔甄试后,只有两名被选中,三师父“诗经一剑”祝光明,门下仅有三人选中,五师父“楚辞一剑”文征常,则只有他儿子和一名弟子被选入,大师兄“春秋一剑”为避嫌,也只选中他门下一人,便是徐虚怀。
但这次四师父“礼乐一剑”杨沧浪却光荣万分,因他门下弟子中,被选中的居然足足有五人,便是牛重山、盖胜豪、寿英、腾起义,还有便是关贫贱。
“春秋一剑”邵汉霄曾说了一番义正辞严的话,来勉励这一群即将闯荡江湖去的未来“侠少”。
“……你们这番出去,要作的是,不要忘了,‘江湖道义’四字。所作所为,好的也罢,坏的也罢,都是替‘青城派’作的,所以千万不要折辱了‘青城’二字。……记住,不要贪玩,更不要贪功,把这番‘下山’,当作了体验磨练,而不是求名求利……”
事后,关贫贱等师兄弟五人回到了师父身边,杨沧浪带着三分酒气七分兴奋,叮咛他们直到东方大白。
“……你们不管如何,一定要为我争一口气回来!”
天方破晓,这一十三人,便整装待发。
每一个人心中都是欣悦的,可心情是忐忑的,他们都想下山后有一番“惊天动地”的而且也是“行侠仗义”的行为,以扬名声、显父母、荣师门!
十三个人,分作两组。
一组六人,一组七个人
他们约定在六月六的炎夏,在淮北“振眉师墙”下相见。
——那时候再看谁上了墙,谁只是墙下的观客。
他们都雄心勃勃。分两组是为了要使“青城派”的名望,不至局限于一隅,分两组人来行事,看哪一级人博得武林人的称誉!
他们六人组是向北而去,七人组的则是赴东远行;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杨沧浪的五个徒弟,便是跟二师父魏消闲的两个徒弟结伴而行。
这后来又有一个改动:徐大善人爱子心切,既闻两子皆被选人“侠少”行列中,自然大喜过望,但也希望小儿子能跟着大儿子,好有个照应。“吟哦五子”当然答允,所以魏消闲的另一个弟子,便发至“北英组”去,徐虚怀、徐鹤龄两兄弟便到七人的“东豪组”去。
“吟哦五子”,莫不对这两组“侠少”,寄于殷望,而没被挑中的弟子,在羡慕之余,也期望众位师哥为“青城派”争个好名声回来。
这些少侠的家人,纷纷过来送行,叮咛小心,赠裘衣,奉金刀,而关贫贱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