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当然电码有时也容易被破译,于是另一种“密码”———方言则派上用场了。据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因为越军很多人都懂中文,所以对讲电台的指令时常泄密。无计可施时,我军便发挥了方言的作用,部队间用我国某一地区的方言传达命令,越军这下没戏了。别说越军了,换成咱自己人有时也发蒙,例如现在上街,经常会遇见几位乡音不改的老乡自顾自谈笑隐私,打死外乡人也搞不懂他们操的是哪门“外语”。另外多说一句,吴宇森导演的好莱坞大片《风语者》用的就是此创意,不同的是他请出来的是印第安人说印第安语。由此看来,推广普通话还真得慎重。
从今回溯到古,再从古反观今,圈子兜得大了点,怎么说都像拉磨,无非现在是电驴拉磨速度快了些。快点儿究竟有什么好处?磨出的希望越多,里面掺杂的失望就越多,这到底该怪驴还是怪磨?打击盗版!除了会喊这句我们还会喊什么?2003…7…7
。 想看书来
别拿孩子说事儿
“铃……”老公接到老婆的电话。
老婆:“不好啦,你快过来看看呐,你的孩子和我的孩子正在打咱们的孩子呢!”
老公:“……”。
老公电话一放,飞一般地过去了。
昏过去了!
这是目前为止我听过的关于再婚家庭的笑话中最绝的一则。想来编撰这则笑话的人,其生活历练及艺术功力定当了得,否则怎会如此巧妙地揭发现代成年人的婚姻状况和家庭生活,同时还能更尖锐地指出人们面对不如意的情感,手足无措时,常会找的辙:拿孩子说事儿!
经济学上这叫“转嫁危机”。为自己开脱的成年人就是比孩子有“经济”头脑,而且这种“强权”态势在当今社会已蔚然成风。听说英壮和蔡明目前正在联袂主演一部喜剧《带着孩子结婚》,你瞧这玩得多巧。搞文艺理论的人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无关自身痛痒的话,前半句就是废话,后半句又很谐谑。随便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态搬上荧屏就跟现实中“带着孩子结婚”一样来得容易,但接下来的日子咋个过法就难说了。艺术上可以一厢情愿地将悲剧拍成大团圆式喜剧,然而现实中人们却只能拿孩子说事。
近来,一档法制电视节目中就展示了这样一起法律解决不了的民事纠纷:一对夫妻离婚后,孩子判给了母亲。据母亲说,这桩无疾而终的婚姻给孩子带来了很多麻烦,因为孩子随父姓,在学校引来了“诸多好奇的目光”,进而产生了苦恼。为了孩子着想,于是这位母亲铁了心地要带孩子去派出所改随自己的姓。但“好事多磨”,法律规定,孩子改姓得父母双方同意才行,由于父亲一方的不合作,这事只好对簿公堂,来替孩子讨个说法。
初听这事,觉得这位母亲说得在理,但细想却又觉得母亲糊涂、孩子无辜,大庭广众之下过完堂,孩子的“苦恼”难道就少了?如果说母亲的气儿顺了倒还差不多!而且母亲再婚时,她与他、她的孩子、他的孩子及他们的孩子也可免去一家人“百家姓”或“八国联军”的局面。透过这件事无疑能看出,时下很多人的真实想法及现实态度。相对而言,影片《谁说我不在乎》、《一声叹息》等等为了孩子而营造的大团圆十足是自欺欺人。
漫画家朱德庸说:男人是狗,女人是猫,家庭生活是一场不可调和的战争。果真如此的话,不幸的婚姻便事出有因——基因。但接下来拿孩子说事儿却是大人们基因突变的伎俩。例如诸多好心的娱乐媒体劳神费力地收集资料并编排出什么“单亲家庭盛产明星”之类的话题。这样的娱乐新闻表面上看是老少追星族通吃,但实则是,小天王或小天后的星妈、星爸们的单身生活给了诸多离异男女以榜样的力量,似乎更恰当。
再如城市中出现的丁克家庭风尚,不要孩子的原因中有一条是:不想让孩子承担婚姻的不幸。你看,连永无出世机会的孩子都被拉出来垫背,玩得真狠。
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看来拿孩子说事已经再所难免。但这总比另一种情况要强。例如还是开篇那则笑话:老公放下老婆的电话,神情自若地对身边的同事们说:“又开打啦,谁输谁赢,列位下注吧。”2003…6…11
有些说法太骇人
随时随地关注娱乐新闻是我的职业病,或许是好奇心太重的原因,近来老是被娱乐新闻中的某些说法吓着,以至于日有所思,夜不能寐。瞧我这副贱劲儿!
有人说娱乐新闻也是一种娱乐方式,图一乐儿别较真,显然我是没转过这个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