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时,由于王稼祥的坚持,他还是同意了文中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提法。
毛泽东说:“不能提‘毛泽东主义’。我是马克思、列宁的学生,怎么可以跟他们并列?马克思有马克思主义,列宁有列宁主义,我不能提‘毛泽东主义’。我没有“主义’。我的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你们一定要提,还是你提的‘毛泽东思想’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嘛,不能随便地提‘主义’。不过,我仍然以为,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我还没有成熟。这不是谦虚,事实如此。”
朱仲丽见天色渐晚,请毛泽东在他们家吃晚饭。毛泽东笑道,“可惜你们家的菜里没有辣椒!”
毛泽东在大笑声中离去。
几天之后,王稼祥的文章在7月8日延安《解放日报》全文发表。
这样,“毛泽东思想”一词的首创权,便属于王稼祥——尽管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类似的提法。特别是邓拓所写的社论,是早年全面论述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章,只是他所提的“毛泽东主义”(其实也就是“毛泽东思想”)未被毛泽东所接受。1948年,吴玉章也曾提出“毛泽东主义”,毛泽东未予同意,在“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重新起用“毛泽东主义”一词,毛泽东仍不予同意。
“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提出,表明毛泽东作为中共领袖,已日渐进入成熟的阶段,即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思想体系,有了一整套自己的理论、策略、方针。
访张闻天夫人刘英(1)
坐在她家宽敞的客厅里,壁上挂着陈云手书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回忆张闻天书赠刘英陈云时年八十一”。
刘英的资历颇深,只消列举一件事便可说明: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机关所在的中央纵队秘书长,最初是邓颖超。邓大姐肺病日重,由邓小平接替了她。遵义会议后,邓小平调往前方工作,接替邓小平的则是刘英。
跟刘英谈了一两句话,便可判定她是湖南人,至今她仍乡音未改。1905年,她出生在长沙。其实她不姓刘,而是姓郑,单名杰。她从湖南进入江西中央苏区时,临时取了个化名叫刘英。姓刘是随便改的,“英”则是“杰”的延伸——“英雄豪杰”嘛!从此,刘英这名字叫惯了,以至如今她的身份证上也写着“刘英”。在党内,知道她的本名郑杰的只有两个人:一是当年中共湖南省委领导人李维汉;二是她进入中央苏区时的接头人周恩来。解放后,她一度想改用本名郑杰,可是改不过来了。此外,她留学苏联时,还用过一个俄文名字,叫“尤尔克娜”。
采访刘英,气氛是很愉快的。她的记忆力惊人,远远超过她的同龄人,而她又健谈,富有幽默感。第一回采访没有谈完,在1991年7月11日我再度采访她。
她不仅思维、谈吐富有条理,她收集的资料也井井有条。说到什么事,她会随手去取出一本书,加以补充说明。有一次,说到某某人,她建议我去采访。她拿出由她自己编写的通讯录,上面的人名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一查就查到地址、电话号码。
细细听她用湖南口音追溯往事,我如同亲临那血与火的年代,在隆隆炮声之中,却轻轻地穿插着一支爱的浪漫曲……
1935年4月,中国的“铁流”——红军正在“地无三尺平”的贵州艰难地前进着。个子娇小的刘英,穿着一身灰布军装,裹着绑腿,正行进在红军“地方工作部”的队伍里。忽地,通讯员奔来,递给她一张条子,上面写着:“刘英同志:决定你接替邓小平同志工作,即去中央队报到。”落款是李富春。
中央队,也就是党中央机关所在的队伍,是“铁流”的核心。刘英奉命赶到中央队。李富春同志告诉她,中央队的秘书长原是邓小平同志,因工作需要邓小平调往前线,组织上决定由她担任中央队秘书长。
“这工作我干不了。”刘英说道,“我的工作能力,比小平同志差多了。”
“你怎么客气起来了呢?”李富春笑了起来,然后话里有话地说道,“反正有人帮助你嘛!”
刘英不明白这“有人”指的是谁。她无法推辞,也就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中央队。
她在中央队遇见了毛泽东,他用神秘的口吻问她道:“刘英,你知道谁把你调到中央队来的?”
“富春同志呀!”刘英答道。
“点子是鄙人出的!”毛泽东大笑道,“把你调来,可以让小平上前线,那里正需要他。除此之外,还可以‘公私兼顾’——你工作上有什么困难,找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