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称病不出。他最积极的时候,是反对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很活跃。对于林彪的历史功过,要实事求是地分析。
博古也是有功有过,但博古是坦诚的人,知错认错,表里如一,不像林彪那么阴险。
博古是一位天才的宣传鼓动家。他的嗓门大,讲话富有鼓动性。他的报告,很受工农大众欢迎。他一边说,一边做手势,动作很大。王稼祥讲话则小声小气,显得很斯文。
访张闻天夫人刘英(7)
不过,博古那时从苏联回来,起着“留声机”作用。他照搬来自莫斯科的指令,成为王明的亲密伙伴。
博古作报告时,喜欢来几句俄语或者英语。他的俄语、英语确实不错。但是,来几句“洋文”,不知出于他的习惯,还是显示自己的才能——他的确是“才子型”人物。张闻天作报告,则从无这种习惯——虽然张闻天不仅曾留学苏联,而且留学美国。
哪儿有博古,哪儿就有他的洪亮的声音。他很开朗、活跃,属于开放型、外露型的。作起报告来,理论一套又一套。
在遵义会议之后,博古下了台。他的优点是很快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诚恳地在毛泽东领导下工作。到了延安之后,博古不论是做统战工作还是宣传工作,都很出色。
刘英记得,有一回开会时,毛泽东对博古说,《解放日报》可否发表一篇社论,批驳一下“原子弹万能论”。会上,毛泽东讲了自己的观点。会议还没有结束,博古便把社论草稿递给了毛泽东,真可谓“倚马可待”!
在中共“七大”,博古曾很坦率地检查了自己过去所犯的“左”倾错误,得到大家的谅解。
很可惜,博古死于空难。不然,他还可以为党多做工作。
长征初期,红军连吃败仗,是因为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拱手让给“洋顾问”——李德。李德是德国人,号称“街垒专家”,他所擅长的是阵地战。由他来指挥红军,一不懂中国国情,二不懂游击战,怎么能不连连败北呢?
李德喜欢喝酒。特别是打了败仗,便闷头喝酒,借酒浇愁。但是,红军规定,不能喝老百姓的酒。有一回,刘英见到李德喝得醉醺醺的,一检查,他的酒是从老百姓那里拿的。身为中央纵队秘书长的刘英,发现“洋顾问”违反纪律,毫不留情地当面批评他。人高马大的李德,见这个娇小的中国妇女批评他,借着酒力,拔出手枪,朝天啪啪开枪,吓唬她。谁知刘英不怕他的恫吓,向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作了报告。王稼祥来了,批评了李德。这时,李德才不做声,不耍酒疯。从此,李德见到刘英,爱理不理的。刘英呢,只要你违反纪律,还是照样批评。
刘英还提及了邓发,当年的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国家安全局的前身)。邓发跟博古于1946年4月8日由重庆飞返延安时,同机遇难。邓发是水手出身,会做一手好菜。在延安时,邓发常常“露一手”,比如他做的“白斩鸡”,确实又嫩又鲜。不过,他在肃反工作中过“左”,误伤了不少同志。这样,在中共“七大”时,他没有被选入中央委员会。虽然如此,他仍积极工作。毛泽东也给他许多鼓励。不料,他突然死于空难,才四十岁。
跟刘英结束了长谈,向她告别之际,我对这位“具有钢丝一般坚韧的精神”的长辈,充满深深的敬意……
。。
田家英夫人董边忆田家英(1)
一个很好记的“双十二”之日——1942年12月12日,在延安的一个普通的窑洞里,入夜,一盆炭火旁围着三个人。炭火上架着个铁锅,正在冒着热气,喷溢着红枣的清香。
滚烫的红枣盛入三只搪瓷杯,三个人喜笑颜开,边吃边聊着,婚礼就这样进行着。
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朴的婚礼:除了新郎、新娘之外,唯一的“来宾”便是证婚人——党支部组织委员彭达章。枣子汤是“婚宴”上唯一的一道“菜”。
新郎、新娘都是中###员、延安中央政治研究室政治组干部。新娘二十四岁,叫董边;新郎二十岁,叫曾正昌,常用笔名田家英,后来以笔名闻世。他们的结婚手续极其简单。结婚的当天,董边给党支部书记周太和写了个纸条:“我和家英今天结婚,请组织上批准。”周太和看罢,微笑地朝她点点头,就算是表示批准了。
新房还没着落,怎么办?党支部书记主动让房。周太和原本和党小组长一起住一个窑洞,两人分别搬到别的地方去,腾出那窑洞,成了田家英和董边的“洞”房。田家英和董边把自己的铺盖卷搬过来,那“洞”房的布置就算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