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页)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文革”、高考与我的人生转折(1)
“*”、高考与我的人生转折
黄 伟
作者简介:黄伟,男,1954年12月出生,江苏金湖人。1965年在颍上县城关中学读初中。1979年至1983年在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既属老三届,又是新三级。1983年至今在安徽教育学院(2007年改称合肥师范学院)政法系、历史系,从事“两课”(*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和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工作。其间,分别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进修。现任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安徽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安徽党史学会常务理事。1994年被评聘为副教授,1999年被评聘为历史学教授。2006年被评为省优秀德育工作者。
1978年7月,我再次参加高考,这一次离录取分数线仅差3分。我并未气馁,下定决心,继续挑灯夜战攻坚克难。困了用冷水洗把脸,累了站起来做上一遍广播体操。上大学求知识的信念在支撑着我,以前没有机会,现在党和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岂有放弃的道理!1979年7月,第三次参加高考,我终于以超过录取分数线20多分的成绩,如愿以偿进入安徽师范大学攻读历史专业。
毕业之时我们欢乐地唱着,“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20年后,全班同学如约聚会,没有太多辉煌,只有些许成功,人生阅历丰富了,人生信仰没有改变。90位同学,工作在不同岗位上,贡献各有特色,至少有6人已经被评为教授,我忝列其间。毕业之后的20多年间,我始终在安徽一所高校工作,孜孜以求,不断进取。不为下海经商所动,没有被金钱物质诱惑。甘于清贫,爬格子、吃粉笔灰从无怨言。往好里说是敬业,不客气地话就叫“一根筋”、“认死理”,穿越时空我与“许三多”神交。
我的童年是在皖北一个古老的小县城……颍上县度过的。说她小,因为她比卢沟桥旁的宛平城大不到哪里去,城里大街小巷都是青石板路,没有高楼大厦,道路的宽度不能开汽车。说她古老,因为有废弃的县衙门旁相向而坐的一对石狮子、护城河和城墙的残垣断壁为证。城外五六华里有一个花园,人称“游家花园”,花园里有两样不起眼的动物狗熊和猴子。每年踏青之日,孩提时代的我们都会不厌其烦地去目睹它们的尊容。我的妈妈是县城关小学的一位教师,以前读过高中。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中、高中毕业就是知识分子了。她很强调对自家三个“光头”的教育,时常提起远亲近邻家的孩子学习用功,考取了县城中学,还有谁家的考上了北京名牌大学。懵懂里的我似乎明白了一些读书是有用的道理,经过小学校的围墙都会听听里面传来的朗朗读书声,有机会去妈妈那里,也有意地在教室门外向里张望。1959年,我虚岁六岁,终于可以报名上学了。我在妈妈的带领下蹦蹦跳跳地来到了学校。负责报名工作的是妈妈的同事,一年级的语文老师朱忠贤,据说她是这所小学的一块牌子。她查看了我家的户籍之后说:“你不满六岁,暂时还不能入学。”听了这句话,让我很沮丧。不过接下来的面试,她发现我对拼音字母和加减法都有不错的准备。于是决定给我一个机会……当“旁听生”。如果能够在一个学期结束时,语文和算术考试成绩达到90分,就可以正式入学。最终我如愿以偿地顺利入学了,因为学期考试我的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接近满分。记忆里,在上小学的开头几年,那时县城还没有电灯,每天晚上用煤油灯照明,看书必须靠近灯光,可是太靠近了,第二天发现两个鼻孔里全是黑乎乎的东西。我如饥似渴地学呀学,语文、算术考试常常取得满分,获得妈妈和老师们的夸奖,也满足了一个小孩子的虚荣心。
“文革”、高考与我的人生转折(2)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又记忆犹新的年代,由于种种原因闹了饥荒。刘少奇后来总结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灾荒袭来,粮食匮乏,饥馑遍布全县,人们面黄肌瘦。开头卖粮搭配高粱面和山芋面,接着肥田的黄豆饼也变成了抢手货,再后来就有一部分人饿饭了。一天,小学老师带领全体学生去县城南门外的田野挑野菜充饥。记得当时的我因年幼体弱走路经常摔跤,其实南门离学校并不远,我们走了很长时间。多数同学并不识得野菜,我也一样,面对辽阔的土地只是觉得新鲜,半天下来筋疲力尽,收获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