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页)
66种、1221株。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普陀鹅耳枥。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各呈奇姿,引人入胜。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不少名胜古迹,都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普陀山三大寺】
普陀山主要景点有三大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普陀山的标志南海观音大铜像、紫竹林,还有以自然景观和寺庙相结合的西天景区。每到夏日来临,来普避暑的游客纷纷聚集到浙江省第一个海滨浴场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景观。
【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
普陀山凭借其特有的山海风光与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众多文人雅士来山隐居、修炼、游览。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秦安其生、汉梅子真、晋葛雅川,都曾来山修炼。普陀山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为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必经通道和泊地。至今山上仍留有高丽道头、新罗礁等历史遗迹,流传着韩国民族英雄张保皋等事迹。自观音道场开创以来,观光揽胜者络绎不绝。宋陆游、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士,都先后登山游历。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赋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迹极为丰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为了祈求国泰民安,特遣内侍携重礼专程来普陀山朝拜观音。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还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赐金、赐紫衣、赐字、赐佛经,礼遇有加;新中国历任中央领导人也都亲自莅临普陀山视察、指导工作。五朝恩宠,千年兴革,佛国香火,由是鼎盛,赫赫声名,广播远扬。
【普陀山十二景】
普陀以山兼海之胜,风光独特,四时景变,晨昏物异。其风景点数又以百计,可谓风光无限。如其他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一样,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
游览普陀山的历代名人曾凭各自的观感,分别有“普陀八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普陀十六景”之颂赞。
明代文学家屠隆的咏“普陀十二景”诗:
梅湾春晓、茶山夙雾。古洞潮音、龟潭寒碧、大门清梵、千步金沙
莲洋午、香炉翠霭、洛迦灯火、静室茶烟、磐陀晓日、钵盂鸿灏。
清代裘班所编的《普陀山志》十二景:
短姑圣迹、佛指名山、两洞潮音、千步金沙、华顶云涛、梅岑仙井
朝阳涌日、磐陀夕照、法华灵洞、光照雪霁、宝塔闻钟、莲他夜月。
一、莲洋午渡
莲洋就是莲花洋,处舟山本岛勺普陀山之间,北接黄大洋,南为普沈水道。洋以日本人欲迎观音像回国,海牛铁莲花阻渡的传说得名。清康熙《定海县志》转引《普陀志》云:“宋元丰中,侯夷人贡,见大土灵异,欲载至本国,海生铁莲花,舟不能行,倭惧而还之,得名以此。”
莲花洋是登普陀山进香的必由之航路。旅客的航船行至洋上,如果赶上午潮,就能见到洋面波涛微耸,状似千朵万朵莲花随风起伏,令人心旷神怡,联想翩翩。如遇到大风天,这里则是波翻盈尺,惊涛骇浪,另一番极为壮观的景色。
曾有渔歌咏道:“莲花洋里风浪大,无风海上起莲花。一朵莲花开十里,花瓣尖尖象狼牙。”
二、短姑圣迹
进了佛国山门,往东南约300米处,便是短姑道头。滩上有“阔十余米,长百来米,小石自相零附,两侧错列巨细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有些石上镌有“短姑古迹”等字样,出没于潮汐浪涛之中,成为旧时的天然船埠。船到短姑道头边,可是靠不了岸,还得用长不过一丈、宽不过三尺的小舢板摆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普陀山住持了余、莲禅二僧因潮落潮涨,往来船只靠岸不便,遂募资用巨石垒成长达11米,宽8米的石条道头。在未建普陀山客运码头之前,凡前来普陀山参札进香、揽胜观光者,都得由此登岸。
相传有姑嫂俩发愿礼佛,几年后凑资买船,渡莲洋朝山进香,船刚泊道头,不巧小姑“天癸”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其无福朝圣,遂嘱其在小舟中候她,独自怅然进山拜佛去了。不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