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出没于脾经,而表现在脊背。所以说,春气作病,病证往往会集中在头部;而夏气作病,则病多在心脏;秋气作病的话,则病多在肩背;冬气为病的话,病往往表现在四肢。
由此不难看出来,精在人身,如树之根本,只有在冬季善于保养精气,春天才不容易染上温病。夏天做好了疏泄的工作,该出汗就出汗,到了秋天才不会有风疟产生。这里说的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随着平明、中午、黄昏等的时间转化,阴阳的消长在其中得到了转化。自然是如此,人也一样。
就人体而言,外为阳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就脏腑而言,肝、心、肺、脾、肾为阴,而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和膀胱都属于阳。而春冬之病多发生在阴,夏秋生病多发生在阳。自然和人体就有了一个对接,要治病防病心中就有数了。
(2) 因时而异
顺应日月之节律来养生,是顺应自然养生的又一重要的内容。《黄帝内经?灵枢》认为,“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者。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焦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人体经络气血的循行、思维、情志以及体力等与日月的变化有一种照应的关系,月郭满则人体表现为正,即思维敏捷、情志安定,体力也充沛且气血殷实;反之则反应迟钝,不适宜安排较为艰巨的工作,而且需要增加睡眠时间或安排一些轻松的旅游等活动。
循日月的规律是如此,就是在一天之内也相类似。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的节律对生活的影响也就表现出来了。《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人体阳气随着太阳在不同时段的位置变化而不断调整着自己的位置和状态,白昼的时候分布活跃在体表,而晚上则收敛在内脏。如果阳气在外不能颐养,或者内敛于里不能闭藏则会出现病态。所以掌握了阳气昼夜的运行规律,才能不至于招致病痛。
(3) 因地制宜
所处的当下环境是个什么样,对于养生之道也就有所调整。其实,这一点人们在很多时候已经有所运用,平常人们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素问?五常政大论》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这段话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对于人身体的养生也应有所区别的道理。
总之,老天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人与自然服从着同一规律——“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所以,人的生理、病因、病机、寿夭等都与自然节律密切相关。
形与神俱
说到形神,现在的人更多的是注重一个“形”,好的就是一个“面子”。男人们认为干大事不拘小节,上班前刮刮胡子,衣服整洁些就好了,最多再注重一下发型什么的;女人们则每天在梳妆台花上那么一个小时左右,不停地在化妆和卸妆之间转化。之所以如此的不同就在于,男人当事业就是生活,因此感觉自己是在奋斗的平台;而女人则是把事业也当生活,因此感觉自己是在自己梦想的舞台。各自都在以自己认可的方式自我感觉良好地融入天地之间。岂知,对于健康,他们都是槛外人——门外汉。
《黄帝内经》认为“形与神俱”才是养生的一个目的,而“形神共养”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医养生的一种重要的原则。之所以说上面的男人和女人们都是健康的门外汉,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掌握养生之道,所以就没有占据健康的通行证;第二个原因也是他们的遗憾,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循环在拿健康换钱继而拿钱买健康的轨道上。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女性们尽管对于自己的“形”有所关注,但同样遗憾的是她们采取的方式是化妆。化妆,从美的角度并没有错,但对于健康而言,她们可谓是自己为自己犯下了错,种下了疾患的种,因为她们对那些身体的“诉说”视而不见。
《黄帝内经》关于形神兼养的理论最为根本的就是告诉人们,既要重视“养形”,又强调“养神”,二者不可偏废。形即形体,尽管不排除一些化妆品对于皮肤有滋养的作用,但从根上来讲,养形不是靠化妆品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保养精气来实现的。神即精神,包括五志、七情等心理活动。养生必养神,只有养神,才能全形。那么如何养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