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页)
战地记者亲历伊拉克战争 第一部分(16)
出窍”,就让那台发动机往外喷火。他承认自己具有根深蒂固的叛逆性格,但他能控
制自己,这也是他还在上中学的时候父母就送他上军校的原因。他说他的生活受到
一个简单理念的驱动:“你不想表现出害怕和退却,因为你不想在自己的伙伴面前表
现出尴尬。”
他之所以能影响其他人,并不是通过自己的体力与个人魅力,而是全靠自己的
技能、决心以及几乎毫不掩饰的优越感。在进行山地作战训练时,他成了传奇人物,
因为他在踝骨骨折、负重150磅的情况下,完成了最后1000公尺的下山任务。有
些陆战队员在谈到他们的密切关系时说,那种神秘的兄弟般的关系是同甘共苦的结
晶,科尔伯特使大家佩服。他能独自在帐篷的一角待上很长很长时间,埋头对着一
台军用笔记本电脑,研究入侵地图和卫星图像。他的战友们在他身边打打闹闹、说
说笑笑,而他却说:“要不是大家都在陆战队,我永远也不会和这些人交往。”
当然,公众中有一种普遍的、默认的看法,认为军队是社会上的社会经济渣滓
的收容所,来当兵的都是一些没有工作或者缺乏社会技能的。菲克说道,“我在达特
茅斯上学的时候,许多同学都看不起海军陆战队的人。”
但是,看一看第一侦察营普通士兵的背景,你就会发现情况比较复杂。不少人
之所以来当兵,是为了逃避街头团伙的生活,有时候是当地公诉人的敦促。有一名
陆战队员在谈到父亲酗酒、母亲心态失常时,显得无动于衷。可是与此同时,你遇
到的陆战队员也可能是刚出教化所就来当兵的,或者是拒绝领取大学数学或游泳奖
学金的人。二排最“嫩”(没有经验的)列兵是一个19岁的青年,他拒绝了安纳波
利斯海军学院的一项任命,到这里来当一名陆战队员。三排的机枪手来自加州奥克
兰希尔斯一个富裕家庭,有一个姐姐在上哈佛大学。
战争的实质就是杀戮�
使他们走到一起来的,是一种几乎不计后果的愿望,那就是在最极端的环境中
考验自己。从许多方面来看,他们选择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不是去实现反映
现实的电视节目和流行歌曲歌词中所描述的高级的、消费主义的美国梦。他们没有
选择消费主义,而是选择了苦行主义。他们没有去庆祝自己的个人主义,他们使自
己的个人主义服从于一个机构的集体意志。他们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牺牲,而不是自
我保护。
他们的努力中不乏理想主义,但与此同时,他们所受的训练却完全是为了那个
最终极的禁忌:杀戮。他们的文化就沉浸在其中。在小组简令会结束前,陆战队员
们把手放在一起大声喊:“杀!”为了与这种犯罪的精神状态保持一致,他们还嘲弄
在美国社会常规中一些最美好的东西。排里的西班牙裔说白人是“一帮混蛋”,而白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战地记者亲历伊拉克战争 第一部分(17)
人则称他们为“土包子”,说西班牙语是“土包子的语言”,可是他们却是最好的朋
友。
一心想当摇滚歌星的珀森是科尔伯特小分队的驾驶员和无线电通信员,他对海
军陆战队的感情似乎也是相当矛盾的。他来自密苏里州的小镇内华达,“那里的北美
汽车大赛就像是州里的宗教活动。”他家境贫寒,是自尊心很强的有工作的母亲带大
的。“我们在我外祖父的农场住了几年,就住在一间活动房屋里。我每年能穿上一
双从沃尔玛超市买来的鞋子。”在中学,珀森是个矮胖子,不参加体育活动,但参加
了辩论小组,而且还会许多乐器——从吉他、萨克管到钢琴,他都能来两下。
参加海军陆战队对他来说是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对我说:“我原先打
算靠奖学金去范德比尔特大学学习哲学,可是有一天我产生了灵感。我想体验一下
生活,而不只是停留在想法上。”他也像科尔伯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