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1/4 页)
黎宗剑)。
(4)比如,20%的比例以及国内优先分保的要求。
(5)卓志、张国威:《论中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发展》。
(6)人保发展历程中,曾经使用过“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保控股公司”等名称。
(7)同时提及的还包括“防范和化解中再集团法定风险准备金不足的风险”,“防范和化解太平洋寿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
第十章 新牌照毒药(2004)
这一年,一个纵横近40年的保险巨头麻烦不断,翌年黯然离场——执掌AIG的格林伯格因为会计丑闻而被迫下台,暗示着一个大时代似乎结束。
这还不是真正的危机。4年之后,次级贷款引发的华尔街金融海啸几乎让这家百年老店遭受灭顶之灾。唯一要检讨的是,危机的种子其时就已经种下,奈何号称“财务稳健”的AIG彼时没有警觉。
这一年,一个年仅25岁名叫“刘芳”的年轻女孩亦震动国内财经界。在当年的富豪排行榜上,她被视为拥有34亿的纸上财富,成为平安保险上市之后诸多造富神话中的一朵浪花。不过,太过离奇的简历,太过草根的经历,事实证明,她不过是一个财富的马甲。
卑微的出身,巨额的财富;境外的富豪,内地的新贵;不知情的代持者,神秘的持股会。所有的一切,如同一出悬疑剧,平安演绎了一幕地地道道的中国式“财富门”。
除了平安上市的喜气,这一年保险行业的资产规模首次超过万亿。2004年4月,保险业总资产突破1万亿元大关,到2004年10月,这个数字跳至1。1万亿元。从1979年开始,中国保险行业用了25年的时间,实现了资产过万亿的目标。
2004年10月24日深夜,保监会开闸保险资金投资股市。根据当时的估计,有近550亿元的保险“长钱”整装待发。
不过,保险资金“既不是解放军,也不是敢死队”。
和乐观的预期相悖,挺进A股市场的保险资金只是保险资产的战术性配置,远非战略性投资,熊市时既不会救市,牛市时也不会刹车。账户和仓位数据的蛛丝马迹都暗示,牛市时扬汤止沸,熊市时釜底抽薪,才符合这部分保险资金的资本本性。而所谓实施资产负债匹配,希望这部分战术配置资金长期价值投资,只是单相思者的镜花水月。
这一年,承人保资产管理公司初试啼声之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再度集中孵化,成为保险行业布局综合金融的重要棋子。至2006年太平资产挂牌,形成了所谓“9+1”格局,包括中资的人保、人寿、平安、中再保、太保、新华、泰康、华泰、太平,以及外资的友邦保险资金运用中心等,这些资产管理公司掌管着中国保险行业90%以上的保险投资。
有基金人士预言:“基金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必有一战!”话音刚落,华泰资产管理等公司,就穿上保险外衣,借银行渠道,发行了类基金的产品。
不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004年12月,友邦保险也动了基金公司的奶酪。这月中,号称为国内首个“基金中的基金”——“友邦金中金1号优选平衡组合投资账户”(以下简称“金中金”)由友邦保险上海、北京、深圳等6个分支机构首发,并由当地的中国银行网点高调揽客。
不过,由于资本市场的不景气,银保渠道销售的友邦“金中金”,在推出后销售并不如人意,上柜仅仅2个月便草草收摊。
不过,2004年券商的行业风险整体浮出水面,多家保险公司的资金意外失足问题券商,暴露出保险投资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敲响了类似“牛奶中不要加三聚氰胺”、“做食品不能下毒”的道德警钟。
一朝被蛇咬之后,保险资金信不过券商的通道,担心直接的股票投资又落空。因此,距离真正的A股交易之前,保险和证券双方针对独立交易席位展开激烈的博弈。
2004年多家新保险公司横空出世,争先恐后充当“第一”:中国第一家专业性股份制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安信农业保险)、中国第一家相互制保险公司(阳光农业相互制保险)、中国第一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简称“人保健康”)以及中国第一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平安养老)相继成立。
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是,此前呼声很高、表现积极的太平人寿,意外失手,将第一家养老公司的称号拱手相让。或许印证一句古话:谦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