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和生命受到的非生命世界的同化力量向来旗鼓相当,因而变化中的人生虽然能感觉到快乐,但是它却总是短暂的。尽管处在不同的环境中,但是生活却总是迅速的回复到往常一般的平淡。人的一生可以体验到的快乐是有限的,人生有人生的乐趣,但是只有那么多。若人如那个青年一样享受了那么多密集的快乐,那么他也必将如青年一样迅速的死去(或许这会被认为是句妄言,然而它真正缺乏的只是实践的机会)。
正如反复阐述的那样,生命作为一种存在形态具有惯性,这个性质使生命得以存在,而惯性下保持其自身现状的均衡来自内在生命力与非生命世界同化力量的平衡。在作为动力的生命力和作为阻力的非生命世界对生命的同化力量的平衡下,生命得以持续存在,快乐源自于动力的释放,而阻力导致痛苦。
因而我们可以设想,当生命个体没有了阻力,生活中完全没有了痛苦的话,人生必然会在无限的膨胀中走向终极。生命因为疾驰而快意,但是走完全程的时间也必将大大缩短——或许只有几十天。在这层意义上,在苦难面前,大众时时呼吁的乐观豁达或者哲人提倡的淡泊宁静都是有道理的。痛苦尽管是让人难过不安的体验,但是它却应当得到包容,它对于维持生命存在的状态至关重要,至少对于计较寿命长短的人来说是这样吧!痛苦是人生的必须,并且,由于更多的痛苦往往暗示着更长的人生,我们也要善于宽恕痛苦。
人生中的形形色色的痛苦与同样缤纷的欢乐相互呼应,是人生得以维持的两个方面。人生在其中得以延续,而所有这些欢乐与痛苦的体验最终都不是人能选择或者回避的。它们存在一个范围。人生只能产生人生的快乐,并且最为强烈普遍的快乐是被最广泛的人分享的,如性、美食、生育、交往等等。从这个角度而言,快乐是难以追求的。人生因此往往波澜不惊。快乐果真如众人热望的那样可以被追求到,那么人的寿命不会是今天的几十年,而是几十天。可以追求到快乐的生活或者没有痛苦的生活都将如断了线的风筝,可以享受强烈的快乐,但那必然是短暂的,并且必将湮没于永恒的非生命的洪流中,惯性的洪流中。那就像《好了歌》唱的,“好了好了,好就是了,了就是好……”
四.惯性定律对快乐原则和强迫重复原则的涵盖
1.
快乐犹如一只小鹿,当你停下来时它向你顾盼,当你追赶时它却敏捷的跑开。快乐让所有人着迷,但是人世间却并不因此有更多的欢声笑语。人们努力将快乐当作生活的中心,但是最强烈的快乐也只能持续很短暂的时间。之后那让人百般留恋的体验或者一去不返,或者沦为日常生活中平庸的一部分。每个人的生活哲学各不相同,但是很少有不将“积极”的情绪体验作为目标。
快乐永远是那么迷人,然而又始终那么吝啬。性体验是人生的极乐之一,然而在夫妻和许多恋人那里,性已然有了固定的模式、沦为再无激情的习惯和自然了。吸毒者在刚刚尝试毒品时由其带来的*甚至远远超出性体验,但是这样的*只会持续一小段时间,其余绝大部分吸毒的体验已经不再是为了获得初期吸食获得的*,而仅仅是为减轻已经对毒品产生依赖的身体因为缺少毒品而产生的不快,仅仅是为了维持已经形成为习惯的依赖。有些人忠实于自己的梦想而放弃了众人拥有的快乐体验,苦心孤诣孜孜以求的同时,却往往在人生图景行将落幕时一声叹息,理性的头脑追求理性的快乐,却往往只得到快乐的空壳。
几乎所有人都对“积极”的情绪体验追求不懈,在快乐面前,理性能力低下的大众和知性健全的头脑都有如强迫症下的病患,对它趋之若鹜。难怪弗洛伊德认为机体内部的兴奋带来的快乐是人的全部行为的欲望之源。机体具有的追求快乐的普遍本性,它们追求自身机能的自由消遣,从而人受快乐原则的支配。然而也正像弗洛伊德所发现的,如果快乐原则是支配人们行为的真正力量,那么大多数行为将伴随着快乐的情绪体验,但是普遍经验远非如此。追求快乐的背后应当还有更加强大的力量驱使着人们的行为。弗洛伊德将其叫做“强迫重复原则”,它要求人们回到以前的状态,重复经验,该原则比快乐原则更原始、更富有本能。
很少有人能觉察到“强迫重复”,人生中的无数事件却证明它的存在。只是处于平常状态下心境稳定的众生难以体验罢了。当行为与道德感、健康标准或者常态相违背时,重复经验下的强迫便立即显现出来。就像吸毒者,在经历了初期的快乐体验后就陷入欲罢不能的情况里,一次次吸食不再是为了得到吸食初期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