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页)
2009年,品尝了资本市场苦与涩,起与落之后,华安重新回归“常规保险业务”,常规业务哺育资产管理业务,“在保证自身盈亏平衡甚至微小亏损的基础上,为公司的资产管理提供稳定、充足的现金流”。
12年一个轮回!
A股上市:中小保险公司一声叹息
没有比国内上市更折腾的了。
如同一个艳若桃李、冷若冰霜的美人,A股上市令中国保险行业的“老板们”魂牵梦萦,希望抱得美人归。入世刚一年,面对外资保险的航空母舰,快速成长的中资小舢板们明显“底气不足”,如何弥补资本金的严重不足,提高偿付能力业已成为第一要务。
“中国保险第一股”的广告彩头,诱惑难挡。2002年,竞争者众多。号称完成“上市辅导期”的保险公司包括新华、太保、华泰、天安、大众等。
媒体们纷纷将2002年命名为“保险公司上市年”,并猜测,寿险方面新华人寿和太平洋保险将是保险“第一股”最有力的竞争者;产险方面华泰财险则可能是最佳选项之一。
然而,实际的上市进程,却渐渐变为“踏步观望”。2001年5月,太保集团已宣布结束了上市辅导期,成为国内第一家号称结束上市辅导期的保险公司。
随后刚成立6年的新华人寿也对“保险第一股”志在必得。该公司前任董事长关国亮言之凿凿,虽然新华不是第一个完成上市辅导期的保险公司,但新华上市辅导期已于2001年8月份结束,而且该公司上市进展在同业中最快,已上报上市申请材料,是第一家递交上市申请材料的保险公司,且获得保监会和证监会的认可。
公司赢利方面,新华人寿创造了一个“神话”:开业的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这完全颠覆了寿险公司5~7年才能盈利的国际惯例!
不仅如此,此后新华人寿年年宣布公司赚钱,即使在扩张最为迅猛的2002年,也没有改变。这样的业绩神话一直持续到2004年,此时新华人寿已经号称连续八年赢利。尽管事后证明,这样的业绩的确是一个神话。
2003年6月4日,新华人寿获得了保监会极为稀缺的一纸批文——“同意新华人寿上市”,中国A股市场上的“保险第一股”呼之欲出,这成为新华离上市最近的距离。
产险方面,华泰保险2002年上半年曾发布拟上市公告,并称已接受辅导期超过半年。之前,同位于上海的两家财险公司——天安和大众宣称,两公司也已于去年底(2001年)结束了上市辅导期,正积极准备上市。
大众保险常务副董事长杨国平颇为自信,认为大众保险连续6年盈利,有可能成为国内“保险第一股”。
不过,这也成为大众保险此后再也无法逾越的一个高点。从发端上海、机构扩张长江三角洲、上市冲刺第一家保险公司,到出现巨额亏损,甚至商谈出卖自己的股份。大众保险10年的发展轨迹好像一条抛物线,令人唏嘘。
向下的拐点出现在大众宣布完成上市辅导两年之后。2003年,快速扩张,基本完成长江三角洲布局的大众保险突然出现了1。3亿元的巨额亏损。亏损中,不仅保险业务出现巨额亏损,而且投资业务也出现罕见的负收入。
根据大众保险2003年的损益表,当年承保利润为―1。17亿元(2002年承保利润为2557万元),同时投资亏损为1573万元(2002年投资收益为1052万元)。这样双亏损下,总计亏损1。27亿元,扣除所得税之后,净利润亏损为1。28亿元。
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出现巨额亏损,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而当年的当事人已经物是人非。原董事长已经辞去职位,剩下的高管们更愿意选择三缄其口。
但是,一份监事会文件或许为揭开其中的谜底。该文件称:“(2003年)实现了业务快速增长,机构建设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完成了江浙沪的布点格局的基础上跨出了走向全国的第一步。”
但是“经营结果与年初预算存在较大的差距,应当引起公司高度重视的是规模增长速度过快、内控管理呈现薄弱、险种结构不合理、成本控制缺乏力度、分支机构亏损仍在扩大等问题”。
大众保险后继乏力。
正当各中小股份制保险公司为争做“保险第一股”而喧嚣不已的时候,真正的大鳄们却在上市之路上急行。国内产寿险龙头老大——国有独资的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开始了上市前的大变革:股份制改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