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3/4 页)
汽车和第一架飞机出立保单;近代又是计算机、石油能源保险和卫星保险的先驱。劳合社设计的条款和保单格式在世界保险业中有广泛的影响,其制定的费率也是世界保险业的风向标。劳合社对保险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海上保险和再保险做出的杰出贡献世界公认。
急于占据先机的并非只有劳合社,10天后,瑞士再作价68亿美元收购GE旗下大部分保险业务,同时瑞再宣布了亚太区重大人事调整,委任6名亚太区业务要员,布局中国市场。
面对海外巨头的压力,中再“二次改制”。所谓二次改制的核心是扩大集团资本实力,并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实现公司上市。
合资公司:不及格的成绩单
2004年12月11日,中国市场的大门轰然打开。
短短一个多月中,就有太平洋安泰、广电日生、中宏人寿、中英人寿、信诚人寿等捷足先登,拿下团险牌照。
数月之中,多数合资寿险公司如愿以偿。友邦却成为唯一的失意者,未能获得似乎唾手可得的团险牌照,此前的所有准备付诸东流。有不知老保单事件的媒体惊呼:“友邦在中国首次失手。”
“一哥”友邦为何受挫团险牌照?这其中有两大原因:一则为“地下保单”问题;二则为其独资的公司形式,和中国以合资方式开放寿险的WTO承诺相悖。2005年3月,问题未有解决之前,友邦保险主动撤回了申请。不过,2006年5月,拖延近两年之后,友邦终于获得迟到的团险资格。
链接:“资深老板”谢仕荣的地下保单风波
树欲静而风不止。
执业以来谢仕荣刻意低调,然而作为友邦的大当家,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备受瞩目。
对于这位华人保险圈最为资深的老板,从1961年至今,48年,谢仕荣用时间锻造了一个奇迹。
1961年,谢仕荣在香港加入美国友邦保险,开始其保险生涯;1970年,获派驻AIG在台湾的附属机构南山人寿,负责开拓当地保险市场;1990年任南山人寿董事长。1983年出任美国友邦保险行政总裁,2000年升任美国友邦保险董事长暨首席执行官。2001年升任AIG资深副董事长。
但是,2005年,是谢老板的一道坎。
这一年,大洋彼岸前老板格林伯格已然下课,但是AIG与其的纠葛仍未了断;而在AIQ发家之地中国上海,则因为地下保单(1)惹恼监管部门,友邦接连遭遇团险、医疗险、养老险牌照失手,旗下美亚分公司变子公司申请被搁置等一系列挫折。
为提振士气,友邦一方面“去格林伯格化”,划清界限;另外一方面则频频向内地监管部门示好。
地下保单,被内地保险公司视为洪水猛兽。
针对保监会2004年底下发的严禁任何保险代理人员销售“地下保单”的规定,谢仕荣“壮士断臂”,在2005年年初在香港的一次友邦公司内部会议上做出一项重大决定:禁止香港友邦的保险代理人销售保单给内地客户,无论保单签约地是在香港,还是在内地。
禁令一出,友邦香港的业绩出现下降。
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当时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第一季度,美国友邦(百慕大)新单标准保费为5。55亿港币,较2004年同期7亿港元相比下降了20。7%。即便与美国友邦(香港,友邦另一家注册地在香港的公司)合并报表之后,降幅仍高达19。5%,其中,与地下保单高度相关的投资相连品种(类别C)下的人寿及年金项目更是下降了24。82%。2005年1~6月美国友邦(百慕大)标准保费11。34亿港币,同比下降20。01%,与美国友邦(香港)并表后下降幅度依然为15。29%,投资相连(类别C)项下的人寿及年金项目下降高达25。72%。
谢仕荣自己曾估计,来自中国内地的保单大约占友邦在香港寿险业务的10%左右。“对地下保单的禁止,让公司很多以此为生的代理人日子不好过。”
他似乎希望寻找变通之法。
2005年11月,谢仕荣学习前老板格林伯格,现身广州出席2005年广东省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成为唯一一位华人专家。借此良机,谢向媒体表示,此行的一项重要目的就是希望借争取广东试点推行美元保单,并希望允许香港的保险代理人在港参加大陆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
谢仕荣认为,地下保单的深层次土壤是“内地保单投资回报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