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页)
校训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四川大学(1)
综合评估
名气指数:★★★★☆
实力指数:★★★★☆
发展指数:★★★★☆
历史渊源
四川大学是###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校,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于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两次合并组建而成。
四川中西学堂
四川大学的前身之一——四川中西学堂创建于1896年,和中国近代其他的官办高等学府一样,它也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
甲午战争之后,洋务派掀起了兴办西学的高潮。时任四川总督的卢传霖奉旨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创建了四川中西学堂,由何维棣任第一任监督(即校长),这也是近代四川高等教育的开端。四川中西学堂充分体现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主张,是传统书院与近代西学的结合,以培养所谓“通达时务之人才”为目的。课程安排除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典籍之外,还有声、光、电、化、格致等,其中仅理科课程就设了12类26门,教学上已经采用了赫尔巴特教学法,实行分班授课。
1902年,在全国废科举、兴学堂的改良浪潮中,当时的四川总督奎俊在得到清廷批准后将中西学堂与锦江、尊经书院合并组建成四川通省大学堂。四川省大学堂在仿照京师大学堂模式的同时又借鉴了日本的办学经验,设有文、理、师范、体育等科,并延聘中外教习讲学,开始具备四川高等学府的气派和风貌。但由于它的官办性质,四川通省大学堂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办学宗旨;其毕业生享有“举人”头衔,并照章授予内阁中书、以知州(县)等补用;学堂的总理(校长)由地方大员选任;学堂内部作风犹如官府衙署,等级森严。1902年底,四川通省大学堂改称四川高等学堂。
锦江书院和尊经书院
锦江书院成立于康熙四十三年(1740年),此后一直作为四川省的最高学府。该书院的课业一直以八股文为主,主要目的就是培养科举人才。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它的教育方式已越来越不合时宜。
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四川总督吴棠与四川学政张之洞的筹划下,在成都南校场石犀寺附近修建了一所新的书院——尊经书院。尊经书院和锦江书院虽然都是官办书院,其学生也都是由四川省内各府按比例在秀才、贡生中择优录取的,但尊经书院却不以科举为目的,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当时四川学风极差,作为四川最高教育长官的张之洞希望尊经书院能够成为社会教化的策源地,所以他大力反对学生只习时文,而极力提倡厚植根基的做法。张之洞可以说是尊经书院的实际创办人,他对书院的付出相当多,曾经亲自为书院设立学规,并慷慨捐资为书院购买了一千多卷书籍。书院创设之初,原本也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方针,打算设天文、地理、算学及格致等课,但终因师资不够等原因未能如愿。尊经书院还开设了尊经书局,以方便刻版印书,这在当时国内各书院中堪称佼佼者。1902年,锦江、尊经书院与四川中西学堂合并为四川通省大学堂,由此揭开了四川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新的一页。
尊经书院在短短二十几年中,培养出了一大批在近代中国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弟,炸死宗社党党首良弼迫使清帝退位的民国大将军彭家珍,清代四川地区惟一一名状元、曾任京师大学堂副监督的骆成骧,保路运动领袖人物罗纶、蒲殿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共和国副主席张澜,“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吴虞等。
国立四川大学
从1905至1910年,四川地区掀起了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四川师范学堂(1905)、四川法政学堂(1906)、四川藏文学堂(1906)、四川农业学堂(1906)、四川工业学堂(1908)、四川存古学堂(1910)相继成立。1914年,四川法政、藏文、农业、工业、存古学堂分别改称四川公立法政、外国语、农业、工业、国学专门学校。1926年,四川省将这几所公立专门学校合并为公立四川大学。
1916年秋,四川高等学堂和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原四川师范学堂)合并组建成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成为国内六大高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