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之一。1923年8月和1926年4月,吴玉章、张澜先后出任校长,效法蔡元培办理北大,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后来,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有分化为国立成都大学和国立成都师范大学。
1931年12月,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和公立四川大学合并组成了国立四川大学,成为国内最著名的13所国立大学之一。1935年8月,任鸿隽担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1886年—1961年),字叔永,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硕士;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虽然四川大学是国内国立大学中成立较早的一所,但由于四川的政局动荡,办学经费和教学环境都得不到保障,再加上交通不便,所以与其他的国立大学相比,四川大学就显得相对落后。因此,任鸿隽上任之初就提出了“国立化”和“现代化”两项目标。为达到这两项目标,任鸿隽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延聘了不少知名人士来四川大学任教。如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外语系主任杨宗翰、原国立山东大学理学院院长兼生物系主任曾省、原国立暨南大学教授刘大杰、原中国科学社生物所所长钱崇澍、原国立中央大学园艺系主任毛宗良、原中央大学图书馆主任兼教授桂质柏、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丁山、原中央研究院化学所所长王琎、原清华大学体育指导黄中孚以及中国第一个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原厦门大学副校长张颐等;另一方面,任鸿隽努力扩大招生范围。川大的生源一向以四川为主,兼有部分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学生。1934—1935学年,川籍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96%强,外省学生则不足4%,且多来自四川周边地区。1936年,川大在平、津、京、沪、粤、陕等地设立考场,使外省学生名额达到15%;任鸿隽认为大学生应深入掌握基本学科的知识,并为此规定一二年级学生应“注重英文及基本科学之复习”,到了三四年级,再求专业化;任鸿隽还反对老师上课照本宣科,鼓励学生多参与讨论与研究,而不是死读书。任鸿隽的一系列举措为川大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最完整的国立大学奠定了基础。虽然他在任不到两年,却被誉为川大的“精神之父”。
四川大学(2)
1933年,国立四川大学法学院成立;1935年,农学院成立;1944年,工学院成立。到解放前夕,国立四川大学发展为拥有文、理、法、农、工、师范6个学院、25个系的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四川大学
1950年,国立四川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法学院调至西南政法学院,工学院独立为成都工学院(即后来的成都科技大学),农学院独立为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只剩下文理学院,同时接收了重庆大学和华西协合大学的文理学院。至1956年,四川大学成为一所在文学、史学、宗教学、数学、生物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文理科综合大学。1958年8月,川大与北大、清华、北师大、人大、北外等6所学校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被作为“指导全国办学的院校”。1960年10月,川大在国内高校中较早被定位为全国重点大学。
成都科技大学
成都科技大学初名成都工学院,始建于1954年。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西大学等8所院校的化工、轻工专业在泸州组建了四川化工学院。1954年,西南地区部分院校的机电水土专业调整到四川大学工学院,随后四川大学工学院独立建校,定名成都工学院。1954年11月,四川化工学院与成都工学院合并,仍称为成都工学院。1978年,成都工学院改建为成都科技大学,归中国科学院领导,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80年11月,改归###领导。成都科技大学的材料、化工、水利水电、机械、轻纺等学科实力雄厚,是一所理工结合、以工为主的理工科大学。
华西医科大学
华西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10年的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它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广州的岭南大学、北京的燕京大学等曾一起并列为全国十三所教会大学。
华西协合大学早在1905年就开始筹建。为了更好的控制四川,基督教各差会决定联合在四川政治文化中心的成都创办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高等学府,由毕启(Joseph Beech)、启尔德()和陶维新()等人着手筹建。经过5年的准备,华西地区的第一所私立大学正式成立了,由于它是由英、美、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的5个差会(美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