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缠在一起的时候,一有风吹草动,怎么还总是掐架。”
藤刚:“主要是你无休止的缠绕和絮叨,让我眩晕。亏得有了我们这些枝枝叶叶的孩子们把我们连在一起。要不,我们早分手了。”
藤花:“你这个老东西,我可没那个心思。石榴开花时,我依偎在你的怀里,你拥我入梦,多幸福。现在我们的孩子都大了,已爬过墙头,去观望高处的风景,我们也完成了使命。”
我回想起春天时节,藤用吐出的螺旋状丝须的手,紧紧地抓住墙壁,艰难地往上爬着,任风吹雨打,也不松开。
藤刚:“现在,我们快腐朽了,你怎么缠得我越来越紧。”
藤花:“我们都剩下骨头架子了,分是分不开了,除非让咱腰断腿折。”
藤刚:“放心吧,如果有一天你被无情的人夺去了生命,我也会随着你一同倒下,甘做你的陪葬。”
此时,一阵狂风吹来,只见藤花猛然拥紧了藤刚,双眼矜满了泪花。
眼泪,顺着我的脸颊也止不住地往下流趟。 。 想看书来
我欠情与欠我情
人活在世间,门不能朝天开,要有交往。
遇有问题,碰到困难,你求我,我求他,他求你,这就是人情。
人情不等于钱情。钱情,能用数字量化,你借给我1万元,我还你1万元,扯平了。人情,是非物质的,是扯不平的。一般地讲,下级欠上级的情,无权人欠有权人的情,无钱人欠有钱人的情……。
有“我欠情”就有“欠我情”。一方叫施恩惠者,一方叫受恩惠者。
人,总是有缺点的。施恩惠者,总认为欠情者已忘恩,把欠情放大;受恩惠者,总认为已报过恩或不必报恩,把欠情缩小。
人情是一个事物。作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施恩惠者和受恩惠者要对“欠情”辩证地看待,做到有机的统一。
施恩惠者要有“想人爱己,须先爱人”的观念。对于一个讨荒要饭的穷人,要给一碗饭菜;对于一个迷失方向的路人,要送一个指南针;对于一个爬台阶费劲的人,要及时拉他一把;对于一个住院的病人,要献一朵鲜花。这是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的造化,一个人的积德。
往私了讲,施恩积善也是为了个人,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储蓄”。人在旅途,说不定何时何地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听我爹说,我爷爷曾救助过一个“叫花子”,此人长大后给一帮“劫匪”放哨。有一次,我爷爷走夜路,正好被他发现。他一眼认出了这是十几年前曾给过他十个包子的恩人,便一直护送我爷爷到了利津城。要不,在那民不聊生的旧社会,我爷爷当晚就没命了。
施恩惠者不要图回报。帮了别人的忙,不要总觉得有恩于人,高高在上,铭刻在心。一碗菜的施恩记一年,一个指南针的施恩记十年,拉一把的施恩记一辈子。认为“我辛辛苦苦地帮过你,还不知感激,真不识好歹”。人是有感情的,要相信你的施恩不会像打出去的子弹,一去不回。天下没有一次性人情,别人早晚要回报的。因地位、能力、经济等条件的限制,他回报的方式可能是一个笑容、一句暖语、一个在你看来微不足道的举动,甚至他仅仅是默记在心。
当然,求你的时候叫“大爷”,不求你的时候叫你“大哥”的人也有,但这样不识辈份的人毕竟是少数。
受恩惠者要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心态。当你讨荒要饭时,有人给了一碗饭菜;当你迷失方向时,有人送了一个指南针;当你爬台阶费劲时,有人拉了你一把;当你长病住院时,有人献了一朵鲜花。你要记住这些恩人,你要回报他们。
1920年,章士钊借给毛主席2万银元。从1963年开始主席每年还2000元,一直还了10年,后又还利息。在长征途中,任*部部长的杨立三,亲自用担架抬着重病中的周恩来走出了沼泽泥潭。19年后,杨立三去世,身为总理的周恩来,坚持要亲自给他抬棺送葬。
我骑自行车带着怀孕临产的妻子去医院,有人开车从后面追上,把妻子拉到了医院。虽然他可能已经忘记,但二十年来,我一直铭记在心。
我父亲常说,张希胜年三十给咱送过一碗水饺,不能忘记;王胜利曾借给咱1元钱,不能忘记;李瑞雪帮过咱收割,不能忘记……。
我对女儿说,在你转学时;张秀山帮过忙;不能忘记;在我调动工作时;王家好很痛快地签了调令,不能忘记;在我的工作受到挫折时;潘光生曾鼓励过我;不能忘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