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页)
能亏3个亿,银行就可能釜底抽薪单方面撕毁信贷合同,客户群体会趁火打劫停止正常往来,公共服务部门断水断电,公检法不请自来,最后一定会把20个亿的连带损失砸在它身上。这种崩溃就不单是一个企业的崩溃,更是信用制度和商业文化的崩溃。
民众有一种好奇心理,将企业失败看做娱乐节目,不愿意从失败当中研究什么教训,只是先怨天后尤人,满足于一点非常肤浅的解释。于是,中国商人或者民族缺乏历史记忆,同样的企业失败往往是低级错误的不断重复。
范棣:企业家要避免在崩溃中成为一只苍蝇的话,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很关键。这里,我还是说一个故事,一件真事。
在上世纪30年代,印尼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小姑娘,14岁就从农村到城里给人家做保姆。离开村里的时候,身上带了5个卢比。干了20年,从保姆、清洁工、纺织工、工厂经理到业务主管等等。35岁的时候开始创业,干了30年,成为印尼的一个富豪,有百亿卢比的身价。在她65岁的时候,与几个很强的国际企业竞争一个很大的能源开发项目,她倾其财富投注于项目中,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她不应该那样,风险太大,没必要。结果她最后胜了。之后,有人问当时她是怎么想的。她说,当初从农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了5个卢比,如果失败了,全军崩溃,她只不过失去了当初的5个卢比和一些利息而已。她要做的事情无非是找回那5个卢比。
难道失败是一个道德与人品问题吗
这是一个5元钱的心态。作为一个企业家来说,对于成败,也许不必太过于看重。你刚才讲得很对,中国的企业家把成和败看做是生活的唯一标准,这是很可怕的。因为成和败都是一个常态,你不是成,就是败。中国人胜了就是鸡犬升天,败了就一败涂地,全部完蛋。大部分中国人把败看成一种可耻,把失败当成一个道德问题。如果我们的企业家不能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看待成败,就很难有一个正常的心态来对待危机。
一个企业家在崩溃的时候,应当超脱名誉、地位、财富得失来考虑问题,最大限度地冷静面对问题,承认失败,接受可能的最坏的结果。有了这个心理底线,把处理危机当做一个正常的任务,防止崩溃的底线就有了。对崩溃的心理防线有了,就会重新在心里建立起信心。
王巍:大部分中国人由于没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信仰,所有的计较都是以在现实中的成就为最高成就,往往是单向思维,只能成不能败,而且只能是一天比一天好。内心里也不接受周期性,弄得大家心理紧张。
我有一个朋友,他当年在海南做房地产做得很大,曾经是海南航空的个人最大股东。但是后来海南房地产泡沫中他的损失非常大,立即从亿万富翁变成负债累累。很多人纷纷卷款走了,到处躲债。他也欠了很多钱,但不回避事实,而且在此后的十年里始终努力还钱。他曾在北京的一个地下室里开了家日用家居商店,还尝试做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总。经过大风大浪后,他的心态就很平和。他说人要学会做虫,虫将来会发育成龙。不要整天做龙,龙就不可能成虫了。
能接受失败在中国尤其不容易,因为整个社会环境是谴责失败者的。成则王侯败则贼,企业失败往往被看成是人品的失败。这种苛求给企业家的心理带来巨大的阴影,压力空前地大,家庭没法帮助,同事不能谈,竞争对手更是不行,很多人由此而自杀。从报纸上的消息看,仅仅因为竞争对手的销售形势较好,上海大众桑塔纳汽车的老总就跳楼自杀了,他承受不了这种挫折。没有一种更高的信念,每个人都会是脆弱的。
范棣:而且中国有些企业家特别自恋、自怜,整天觉得自己可怜、孤独,其实一半是心态问题。
王巍:他没有一个正常释放的心理平台,就容易走偏路,苍蝇乱转,病急乱投医。
急小一定自乱大局
范棣:苍蝇行为的第一个问题是急。企业处在崩溃的时候,当然谁都急。但事实上,正是这个时候急不得。企业在崩溃的时候,所有的问题都是急事,没有一件事是小事。什么是真正的大局,在急的时候大多数人可能搞不清楚。很多时候,大事情是被小事情急出来的。好像刚才的例子,儿子出事了,做父亲的当然急,但是他忘了大局,结果以错治错,反而造成了更大的问题。
有一些企业家在风光的时候非常豪气、神采飞扬、信心十足,但是一遇到危机,特别是面临崩溃的时候,就立即打回原形,说话低三下四、十分谦卑、信心动摇。这种两面性就充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