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现出来了。听到好消息就来精神头,听到坏消息就打蔫,信心随着心情左右摇摆,以致自乱军心。谁跟他说话都有用,谁跟他说话也都没用,这种变化是非常可怕的。当企业家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其决策就必然像苍蝇一样乱哄哄的,不崩溃才怪。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自以为是必定失掉远谋
王巍:苍蝇行为的第二个问题是自以为是。在企业风光的时候,企业家渐渐养成了一种自以为是的判断习惯。这种判断习惯在企业好的时候也许不是什么问题,但到了出现危机的时候,这个判断习惯就完全可能导致战略失败。胜利时候的一套打法与经验,完全不能应用于失败的时候。很多企业家为什么一遇到危机,企业就几分钟完蛋?正是因为他仍然使用胜利时候的自以为是的判断习惯。
我有个朋友叫姜伟,当年创办了飞龙集团销售保健品,是国内闻名的少壮派民营企业家。1994年最火的时候据说签了向韩国出口2亿美金的单子,而且卫生部长还专门接见了他。那个时期我希望帮他上市,就专门到沈阳找他。但是,等了几天都请不出来。我只好通过当地税务局局长找到他,在沈阳最昂贵的酒店请客。他大摇大摆地上来就讲前几天卫生部长如何找他,又是几个证券公司的一把手他都不想见,言外之意是能接见我这个副总级别的是给了税务局长很大的面子。而且,他根本不正眼看我,只是志得意满地说,我现在是什么欲望都没有了,挣钱的欲望没有了,当官也不想当了,山珍海味已经全吃完了,连性欲都没有了。看他当时那种骄狂的态度,让我立即打消了讨论的念头。
手里拿着他秘书递来的名片,我一字一顿地说:姜总,一直久闻你大名,我是做投资银行的,全国跑遍了,阅人无数。听了你一番话我就明白了,你是我所见到的企业家里面素质最差的一个。这句话一说,气氛一下子凝固了,特别是税务局长十分尴尬。我接着说,看看你的名片,“飞龙集团终身执行总裁”,据说你还读过大学,你不觉得这是一个笑话吗?飞龙集团是刘文彩的地主庄园吗?你居然还是沈阳市最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听说你妈妈做营销,你妹妹搞财会,这是个正经八百的优秀企业吗?我看这无非是个家庭作坊。就这样的一个企业,你还认为做成了大企业?今天咱们初次见面,感谢你赏光,单我先买了,你慢慢吃,我先走一步,以后有机会,也许我们还会见面。说完这个话,我站起来就走。他当时就愣在那了,局长赶紧拦住我。姜伟反应过来后,高门大嗓地喊起来:怎么着?怎么着?骂完我就走了?有这么干事儿的吗?有种的咱们先喝酒。他上来与我先干了一大杯白酒后说,这么多年没听人骂我,你骂得我舒服,我今天就交你这个朋友了。不管你说得对和错,我就认你这个朋友了,我就需要人骂。这是我当时的第一个民营企业客户,也是这样一个草莽企业家的状态。
后来到了2001年,当时北京有个股票市场的庄家叫吕梁,股票亏空几十个亿,接近全线崩溃。他同时控制了几个上市公司,非常急切地希望我能立即接手,托管其中两个医药类上市公司。经营公司并不是财务顾问的工作,我就推荐了姜伟来参与重组。姜伟非常兴奋,连夜与吕梁这个资本高手讨论伟大的产业整合梦想。彼此大谈了几段毛泽东的语录,就算建立了精神上的战略联盟。姜伟立即把我这个财务顾问抛到一旁,风风火火地冲到上海接手公司。但他未料到吕梁从从容容地料理了后事,玩了个人间蒸发。最后这事也没有做成,姜伟在媒体上连呼被吕梁骗了。看上去,姜伟大大咧咧地经常犯类似抢注“伟哥”品牌这样的低级错误,但是同样这个姜伟却在十年前就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上发表了《总裁的二十大失误》的反省文章,成为企业家理论思考的重要先行者。这种冷静的头脑和江湖手段的双重性,同样在众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表现了出来,这就是这个时期中国企业家群体的一种独特表现。
我们必须意识到,就是这些草莽企业家和充斥在市场初期的江湖经验,构成了中国20多年来震惊世界的高速增长的部分经济基础,泛泛的批评或笼统的吹捧都无法代替我们亲身参与其中所能体会的东西。也许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并不特殊,西方市场的早期也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经过上百年的洗礼与打磨,我们才能看到所谓西方经典管理的规则与文化。我们的讨论也在建立一个本土的观察坐标,至少我们体会了差距,或者准确地讲是差异。
忙中出错源于心态失衡
范棣:苍蝇行为的第三个问题是慌。慌乱致使企业家忙中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