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部分(第2/4 页)
几分钟之后史永泽醒过来,挣扎着走进岗亭向中队报警:
“我是西大门哨兵,我遭到了袭击。”
中队长迅速带领武警战士赶到现场,问明情况,向大门外追击。
那个黑影已逃得无影无踪了。
第三二零章。持枪人潜伏的痕迹
一。
孙玉铭准备去哨岗。
这时候有几名外出人员骑自行车进院,他做了登记,然后进营房叫醒下一班的哨兵尚国玺,又返回哨位。
等待接岗时,他在院内运动了几下,然后走到大门外。
孙玉铭走到距小松林最近处向后转。这时他的位置是面对岗亭,背向松林。刚刚走出两步,就听见“砰”的一声,像打枪的声音。
很近,仿佛就在他身后。他感觉到子弹从身后射过来,并看到子弹穿越他的身体射到岗亭上,迸出了火花,一块砖头掉了下来。
他觉得他中弹了,但不知道子弹打在什么部位。
他还能跑。他喊了一声,立刻朝大门里边跑去。
这时又听见一声枪响,并再次看到前边的铁栅栏上冒出火花。
这次他感到自己的右臂被击中,木胀胀的。
所幸他没有倒下,坚持着一直跑到大门里边,跑回营房。
犯罪分子可能是受过警方打击的累犯,可能有过服役史,或接受过军事训练,有接触军用武器的经历。
这几起案件中侵犯的对象都是现役军人,作案目标都是为了抢夺武器。
为什么他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连续作案?
犯罪分子的作案动机是什么?
是出于政治目的,还是经济目的?
是为报复社会,制造混乱,还是另有企图?
这完全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营房里的战友于佑军被惊醒,问:
“你这是怎么了?”
他捂着手臂说:
“我中弹了,被打了两枪。”
于佑军没弄明白,追问:
“谁开的枪?”
余启明说:
“我也不知道。”
敌情来得突然,于佑军,陈子春几个战士立刻起身,摸到大门口。
余启明因抢救及时脱离了危险。
余启明回忆不起值班时有什么异常,直到被击中,他也只听到枪声,看到子弹打在岗亭和铁栅栏上溅起的火花,他根本就没看见开枪的人。
开枪的地方很近,仿佛是从树林里射出来的。
但那里没有人,至少他没看到有人。
二。
北京公安分局防暴大队的巡逻车在本辖区执行巡逻任务。
车上有5名巡警,携带着微型自动步枪和五四式手枪。
他们是:
巡逻分队长岳文彬,巡警郑伟,胡和平,刘国军和袁国庆。
值勤时间为晚上8点至次日早晨8点。
刘国军驾车。
在午夜前,他们在古城街绕了一圈,在12点左右,驶到高科技园区振员大厦附近的一个十字路口。
这时有一辆白色面包车,逆行从沅江饭庄方向开过来。
对方行车速度很慢,车身左右摇摆,有司机酒后驾车之嫌。
他们决定拦截该车进行盘查。
然而,当对方看到警车之后,立即刹住,在路面上原地打个回头,速度突然加快,企图妄想逃脱。
巡逻车迅速追上去,并很快超过面包车,把它逼在距路口不远的便道旁。
巡逻车在面包车左侧大约三米的地方停下来。
巡警郑伟,胡和平和袁国庆三人提着自动步枪相继下车,准备盘查。
面包车的右后门突然拉开,一条黑影蹿出来—这时胡和平站在巡逻车后门的位置,袁国庆站在前驾驶的位置,郑伟站在中间。
对方刚一下车,枪就响了。
下车的三名警察全部被击倒。
那条黑影继续开枪射击,边打边退,向东边逃去。
警方在装甲兵司令部留守处大门外的松林内,发现持枪人潜伏的痕迹。
在距哨位35米的松树下,提取到可疑足迹一枚。
在附近的草地上,找到毫米步枪弹壳两枚,弹底标识为75-81。
在岗亭外的砖墙;铁栅栏附近,找到弹头碎片。
犯罪分子逃跑距离较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