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在订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而到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困扰疑惑的地方自当迎刃而解。当心里有疑问的时候,要随时把问题记下来,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明白其义。
《 弟子规 》最后四句话是:“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鼓励我们当人生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要发愤上进,圣贤们的境界虽高,只要肯循序渐进地努力,普通人也是可以达到的。
在中文班教其他小孩的同时,我在家里也试着教女儿凯丽,晚上吃完饭就学几分钟,断断续续地已经讲完了一遍。凯丽很喜欢读,至于道理,不知道她理解了多少。但是,功夫没白下,不管凯丽是否受教,已经有人受益了,那就是在一旁“旁听”的老公。一直以为他在电脑跟前忙自己的事情呢,谁知道他竖着耳朵在听我们上课。那天,我给凯丽讲完了,他在一旁感慨地说:“这些道理太好了,我觉得我都该好好学一学。为什么小时候没人教我们这些道理呢?”现在应该让孩子们从小学到这一课,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品德高尚的、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人。
美国孩子如此评价穷人和富人
上文提到,我在美国小镇上中国人自组的中文班里教课,这个班的学生都是十二三岁,在美国上初中。课堂使用的教材是国内一所大学为国外中文教学编的一套十二册的中文课本。有一次上课,学到了一篇讲聪明农夫智斗地主的课文。
故事说的是一个聪明的农夫到地主家借锅,还的时候锅上还放了一口小锅,地主就问:“你只借了一个锅,怎么还回来了两个呢?”农夫回答,借去的这口锅在他家生了一个小锅,所以一起还回来了。地主很高兴地收下了,告诉他以后想用锅就来借。
很快,农夫将地主家最大的那口锅借走了,然后一直都没有还。地主去要,农夫说,那口锅死了。地主很生气地问:“锅怎么会死呢?”农夫回答:“锅都可以生孩子,怎么就不会死呢?”地主很生气但是拿他没有办法。
读完了课文,我和孩子们讨论这个故事,他们的回答彻底颠覆了我以前对这个故事的印象。
老师:关于这篇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甲:锅应该属于比较私人的物品,农夫为什么要到别人家去借呢?
老师:因为他比较穷,家里没有足够的锅用,就需要借了。
学生乙:哦,那什么是地主?
老师:地主就是农村里比较富裕的人,家里通常有很多田地,雇人来耕种。
老师:你们读了这个故事之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甲:我不喜欢这个故事,也不喜欢这两个人,这种文章不应该放在教科书里,会教坏小孩的。
老师:为什么?
学生甲:这个故事里面的人都不诚实。
学生乙:对,他们都欺诈、贪婪。
学生乙:我觉得这个农夫看似聪明,实际上很蠢,花那么多心思合计圈套,就是为了用一个小锅骗来一个大锅,还是个人家用过的旧锅。
学生甲:他之所以穷得要借锅,大概就是因为只想着不劳而获,耍诡计骗别人的东西。他如果把心思用在努力工作上,一定可以赚很多锅出来。
学生乙:是啊,如果他把用来买那个生出来的小锅的钱攒起来,再去干活赚点钱,就可以自己买一口大锅了,何必去骗人。
老师:嗯……你们说得对,努力工作、自食其力是做人的本分。
学生甲:还有,他再去跟别人借东西,肯定没有人会借给他了。
学生乙:就是,他借东西不还,失去信用了。
小时候读这样的故事时,聪明的农夫总是可以斗败愚蠢又贪婪的地主,是个正面人物形象,而在这些受美国教育的孩子们的眼里,他却是个既狡诈又愚蠢还没有信用的人。
仔细想想原因,聪明农夫的故事实际上有背景,那个地主向来自私贪婪,对雇工又苛刻,穷人都对他敢怒不敢言,只有这个农夫能对付得了他,经常让他吃个亏出个丑,为穷人出口气。这个故事里农夫最开始借锅的目的大概就是为了耍弄地主,而不是为了借锅用。
美国长大的孩子生活在法治社会,尊崇诚实努力个人奋斗,欺骗撒谎没有信用都是让人唾弃的行为,即使地主不仁在先,他们大概也难以理解农夫的做法。我觉得他们对于个人品行的理解是正确的,所以没有深入地去给他们讲故事的背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