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页)
要到美国去,想大洋彼岸人生地不熟,需要有个可以帮忙的人,这就想到了从驻美大使任上退下来、正在纽约作寓公的胡适身上。1954年10月25日,张爱玲给胡适写了封短信,同时寄了她的长篇小说《秧歌》请胡适指点。不久胡适回信,给予《秧歌》以很高的评价。张爱玲接信,大喜过望,便又写了一封信去,不只向胡适表示感谢。
张爱玲到美国后不久,便约了好友炎樱一同去拜访胡适。过了没几天,胡适回访张爱玲。而后张爱玲又一人去见胡适,这次是在胡适的书房里:上一次应是在客厅。这次没有了慈祥的胡太太与活泼的炎樱,张爱玲拘谨起来,结果面对胡适“如对神明”。
张爱玲与胡适见面后没几天就到了感恩节。胡适约张爱玲“吃中国馆子”,可惜张爱玲先已随炎樱到朋友家吃过烤鸭,过后又因逛街着凉呕吐,无法应约。
就在这冬季,张爱玲与胡适见了最后一面。那次见面,是胡适到张爱玲住的第87街上的职业女子宿舍来看她。那天胡适坐的时间不长,两人交谈的内容张爱玲在《忆胡适之》里也说得草草。后来张爱玲为申请到免费提供食住的艺文作场进行写作,不止一次写信给胡适,请他作担保人。胡适是有求必应。并且将她送的那本《秧歌》通篇圈点了;又在扉页上题了字后寄回给张爱玲。张爱玲“看了实在震动,感激得说不出话来”。
后来胡适回台湾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职,1962年2月24日突然去世。张爱玲于数年后写了一篇十分感人的《忆胡适之》,深情怀念胡适。
友谊之路不平坦:陈砚秋与俞振飞
著名昆曲小生俞振飞比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年长两岁,早年只是上海一家票房的票友。1923年,程砚秋第二次赴沪演出时,急需一个小生搭档,经人介绍结识了俞振飞。两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合作演出珠联璧合。
从程砚秋内心来说,他有意就此纳俞振飞为麾下,共创一番事业。然而,俞振飞的父亲一向不主张儿子下海,只允许他偶尔玩玩票。尽管俞振飞也很愿意与程砚秋继续合作下去,但无奈父命难违。两人不得不分了手。
数年过后,程砚秋又到上海演出。这时,俞父已经去世。程砚秋见到俞振飞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下你不能再说是你父亲不让你演戏了吧。”然后,他说服俞振飞随他北上,介绍他拜京剧小生程继先为师学习京剧。可是,俞振飞初在北京登台,被戏迷们欺生。他一怒之下,不告而别。
转眼又过去了两三年,程砚秋与俞振飞又在上海见面。在程砚秋的力劝下,俞振飞第二次为程砚秋下海。从此,两人合作演出长达四年,直到抗战爆发。在这期间,“程派”大多数新戏里的小生,都有俞振飞担当。
由于时局混乱,演艺环境越发恶劣,戏院冷清,各戏班都陷于无戏可演的窘境,收入锐减。面对经济危机,程砚秋决定缩减开支,因此取消了俞振飞每月250元的固定包银。这令俞振飞相当不满。为争取自己的权利,他不惜采取了罢演的极端方式。两人的矛盾,就此公开。随后,俞振飞发表声明,宣布脱离程砚秋的“秋声社”。两人分道扬镳。
抗战结束后,程砚秋主动求和,又力邀俞振飞合作。经过数载风雨之后,两位艺术大师弥合了裂隙。一切恩怨,就在热情相拥间,化为乌有。
txt小说上传分享
敬醋并存:张爱玲与苏青
张爱玲与苏青同为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的一对女作家,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常被人相提并论。而生活中,她俩也是常相往来的朋友。
张爱玲与苏青的交往,是从苏青1943年秋创办《天地》杂志向张爱玲约稿开始的,那时张爱玲已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人又是有架子的,稿子不肯随便给人。苏青颇知人心理,在写给张爱玲的约稿信中,打性别牌,一句“叨在同性”,把张爱玲逗得笑了起来,这一笑,心就软了,何况《天地》也并非末流刊物。
至1945年夏为止,张爱玲在《天地》上发表了许多散文。其中有与苏青做同题文章的《谈女人》,还曾与苏青在同一专题下作文。艺术上两人彼此非常敬重。苏青在杂志编后记里不时夸赞张爱玲的作品,比如称《封锁》为“近年来中国最佳之短篇小说”。张爱玲一有作品集要出版,苏青马上又很积极地加以宣传推荐。张爱玲则写过一篇题为《我看苏青》的长文,堪称苏青的知人之作,她在文中写道:“低估了苏青的文章的价值,就是低估了现地的文化水准。”利用自己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