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页)
文坛上的声誉和地位,肯定苏青的文学创作水平与价值。张爱玲此言,不仅在当时为广受争议的苏青正了名,甚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因社会上兴起“张爱玲热”而连带起人们对苏青的关注。
苏青与张爱玲在社会、婚姻、妇女、家庭等问题上的见解不悖,许多问题彼此很能理解,但两人的创作风格与她俩的性格一样大相径庭。苏青的写作倒是符合“五四”以来重内容不重技巧的风尚,而张爱玲则十分注重技巧,并且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苏青的作品畅销的程度不在张爱玲之下,但艺术成就则略逊于张爱玲。
张爱玲与苏青的私交不错,曾有记者专门安排她两人对谈社会、家庭问题;张爱玲也提到曾陪苏青到裁缝店里去试大衣,苏青的女儿还说苏青与张爱玲两人曾换穿衣服。但是张爱玲与苏青终未好过与炎樱的关系:胡兰成在与张爱玲交往前,与苏青交往比较密切。张爱玲与胡兰成好上后,有天晚上到苏青家去串门,撞见胡兰成正在苏青家里,颇生醋意。
抗战胜利后,张爱玲与苏青两人同因在沦陷区太过活跃、与日伪人员往来较多而受到社会的责难,可能是因为心境与环境的变化,就再未见她两人的交往。
解放初期,张爱玲借口到香港完成未竟的学业,离开大陆,后辗转漂洋远引,去了美国。直到终老,她的作品要在异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的愿望也未能真正实现。晚年她选择了深居简出,远离社会,拒“张迷”于千里之外,最终一人死在一所公寓里。
苏青儿女心肠重,不肯离开上海。饱受历次政治运动的*,还曾入狱提篮桥。晚年贫病交加,吐血而死。
“爬翁”启发他写小说:鲁迅与钱玄同
鲁迅与钱玄同是浙江籍同乡,一个是绍兴人,一个是吴兴人。他们都曾留学日本,只是鲁迅早于钱玄同四年。1906年鲁迅第二次到日本时,钱玄同刚刚来到日本留学。1908年,主持《民报》的章太炎,利用业余时间开办国学班,给留学生们讲授中国的传统文化。鲁迅和钱玄同都拜章太炎为师,成了同窗好友,结下了志同道合的友谊。钱玄同性格活泼,他们在一起交谈时,说到激动处,钱玄同总是在榻榻米上爬来爬去,因而鲁迅给他取了个绰号叫“爬翁”,可见他们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鲁迅回国后于1912年到*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不久又被任命为*佥事。他每天很轻松地处理完公务之后,无事可干。尤其是回到绍兴会馆的住处,更觉得心性寂寞。于是他就用抄录古碑帖来打发时光。有一天,钱玄同来绍兴会馆来看望学友鲁迅,见他正在抄录碑帖,就问他:“你抄这些碑帖做什么?”鲁迅回答说:“不做什么,消磨时间而已。”钱玄同当时刚刚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立时想到请鲁迅给杂志写点东西,就说:“你给《新青年》写点文章吧!”钱玄同的话引起了鲁迅的思考,沉默了一会儿,鲁迅突然说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钱玄同突然感到鲁迅在思索更深层次的问题,就说:“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样,在钱玄同的启示下,鲁迅创作了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由此而不可收,相继发表了十几篇小说,使得鲁迅成为新文学的领袖。后来鲁迅也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钱玄同与鲁迅并肩战斗,发表了很多批判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的犀利文章,他们观点一致,同仇敌忾,来往密切,意气相投,成为携手战斗的战友。
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期间,鲁迅在北大和北京女师大任教,与钱玄同成了同事。在反对章士钊、杨荫榆和陈西滢的斗争中,鲁迅与钱玄同都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上签了名,他们步调一致的友谊似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然而,在“女师大风潮”过后,鲁迅离开北平南下厦门,他们则不像同在北平时经常联系了。
1927年10月鲁迅到上海定居后,专事文艺创作和革命文艺运动。鲁迅的思想转变引起了钱玄同的不满,他们在思想上开始产生隔膜。1929年6月鲁迅回北平探亲时,在老师章太炎那里遇到钱玄同。这时他们已经话不投机,意气不投了。因为一句话两人竟然当着老师的面争得面红耳赤。不久之后,钱玄同到孔德学校去,见到鲁迅正在那里。两人见面,无话可谈,都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