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临着倒闭,农民工的子女面临着失学。
北京城里怪事很多,由于公办幼儿园数量少,城里人的孩子入托成了问题,私立幼儿园价钱有的已经贵过了大学的学费,便可见城里人愤愤不平的吵闹,啧啧有声,乃至闹到报端,一起跟着呼吁,希望政府加大投入,让城里人的孩子入托不再成为令人头疼的难题。城里人似乎很少关注,其实农民子女上学的问题比他们的孩子入托还要严重。但是,很少有人做这样对比,既是存在这样的对比,也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对比城里人,农民和他们的子女更属于沉默的大多数。
农民工子女上学的要求,并没有城里人的孩子非要找一个有双语教学的幼儿园那样的高,他们只是希望在城乡结合部,哪怕是在农村,有一个有几间普通教室和几个能给他们上课的老师的学校即可。可是,如今这样的学校都难以普遍的建立,满足大量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而且,已经建立的学校又常常会面临着倒闭的可能。
我们对这样的问题重视不够,起码没有还没有到城里人孩子入托一样得到重视。
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然的。城里的问题还有很多没有解决,一时怎么可能将农民工子女的问题提到意识议程上来呢?即使排队,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问题也是排在后面的。虽纸面上常常说的是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毕竟手心手背有区别,一畦萝卜一畦菜,自己的孩子自己爱,农民工子女不是城里人自己的孩子。只是自己的孩子是手心里宝,农民工的孩子就得是荒地上的不可吗?
其实,说穿了,是我们还有认识到农民工子女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还把他们的问题看成是我们局外的事情,似乎离自己还很远,并没有和我们那样切实利害相关。我们忘记了中国的一句成语:唇亡齿寒。之所以这样来说,是想说明事情的严重性,必须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和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确实是唇齿之间的关系。
农民工,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名词,可以说是伴随新时期共生的一个新的阶层。这个偏正词组,非常有意思,让他们一脚踩着两条河流,却又哪一头都靠不上。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农民,他们早就脱离了土地而进入了城市,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他们当中很多人的孩子就出生在城市,按理说,他们已经无可辩驳的成为了城市有机的一分子。
可是,由于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户籍等一系列制度与政策,使得他们又不是新一代的城市人,他们的身份认同处于一种尴尬和焦虑的位置上。我们对他们司空见惯,甚至不以为然,乃至鄙夷不屑。尽管我们享受着他们为城市建设所创造的成果,比如他们为我们建立的楼房,为我们开拓的马路和立交桥,为我们建立的机场和体育馆所,为我们服务的第三产业诸如饮食家政环境卫生等等一切,但我们似乎觉得这一切都是应该的,他们命中就该低人一等,就该干那些城里人不愿意干的最脏最累的活儿,就该拿比城里人少的薪金报酬,就该没有城里人的医疗报销和养老保险,甚至游览公园的优待。当然,他们的女子上学的问题,就更不会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上来。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唇亡齿寒: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2)
这样下去的结果,早晚会成为我们难以下咽的恶果,成为积重难返的城市之痛。因为人为的不平等,必定会有一天报复我们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和我们经济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依赖于农民工的,农民工所付出的血汗代价,我们不能够被忘恩负义,视而不见。作为城市里出现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农民工,在本质上还是农民,或者没有完全脱胎于农民,他们对于城市还是隔膜的,或者说对城市还没有提出过多的要求,他们最终归宿还是要落叶归根,回到家乡农村去的。但是,他们的孩子,特别是出生在城里并一天天长大在城市里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完全不一样,他们对于农村的印象和归属感,没有他们的父母那样的强,城市生活的影响和诱惑,又会使得他们不可能如他们的父母一样只是把城市当成打工的漂泊之地,他们更愿意成为城里人,这从他们的打扮饮食和爱好,已经越发显示出趋光性一般他们向城市靠拢的天性。但是,城市并没有完全的接纳他们,首当其冲的,没有城市的户口,便如一道石门,令他们无法打开真正能够通往城市的道路。他们变成为了中国城市中第一代边缘人,他们是无根的一代。
他们大多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城乡结合部,比如在北京的肖村桥和西红门附近,那里已经成为了贫民窟。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