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页)
当代中国(29)
民间规则进入正式法律的大门已经打开。接下来就是法律专业人士的工作了。国会议员们开始起草法律。非法定居者购买国有土地的价格被一再降低,最低限量的购买面积则一再缩小,方法也被大大简化。起初还规定对非法定居者的土地要进行测量,后来连这一环节也被省略了。一系列立法的最终结果是,1867年通过了《宅地法》,成年公民只要经过登记,就可以在西部免费得到一块不超过160英亩的土地。如果他在这块土地上居住或耕作满五年,就可以获得这块土地的所有权。
《宅地法》的公布,是漫长的美国政府和民间互动的结局。双方终于在这时找到了彼此的契合点。而这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发现法律”的过程。法律从来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戒律,而是现实经验的总结。“法律活在人们心中”这句话并不是要人们做驯顺的良民,而是要求立法者有能力和耐心去发现法律,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把自己头脑中设想出来的法律下发给人民。在许多国家,人们之所以不遵守法律,甚至根本不理睬法律,正是因为那种法律远远脱离了人们的现实。
财产所有权,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因素,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确立有效的财产权,必须是一个“发现法律”的过程。变革中的社会确实需要一种政治策略,这种策略的核心任务就是在现实中找到真正发挥作用的所有权社会契约,并将它们纳入正规的法律体系。所有权的变革能否成功,就在于此。
美国城市的郊区化
许多美国人都住在城市的郊区,而并不住在市中心。郊区的住宅,生活条件往往更为优越,吸引大批中产阶级前往居住。对美国城市的这种郊区化趋势,有各种评论。本文介绍了这种郊区化发展的起源。私营建筑公司在其中发挥了创造潮流的作用。
莱维顿(Levittown)在美国是一个著名的词,指的是莱维特父子建造的郊区城镇。这种城镇的发展,引起了美国城市化格局的重大转变,大大促进了美国城市的郊区化。
二战结束以后,大批美国大兵返回国内。这批人可为数不少,超过1600万,而且大多是年轻力壮之辈。在战场上厮杀了几年以后,他们回到家乡,该建设自己的小日子了。他们要结婚生子,要拥有自己的家、自己的住房。1946年一年就出生了新生儿340万——这就是所谓的战后“婴儿潮”。怎么满足这突然爆发的对住房的大量需求呢?这成为了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时的美国,在住宅供应方面有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数量严重短缺。1930年代以来的经济危机及随后的世界大战,使得可用于建造住宅的资源数量大大减少。房地产商或者破产,或者转行,新屋建造数量很少。那些退伍的大兵,拿着为数不多的退伍金,想要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中购买住宅,基本上是痴心妄想。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得不暂时和父母挤在一起居住。
这时,美苏之间的冷战也正愈演愈烈。在这种背景下,能否为人民提供足够多足够好的住房,就非常重要,具有制度竞赛的意义。杜鲁门总统宣称:“在证明我们的*体制可以为我们的人民提供像样的住房以前,我们怎么能指望在欧洲推广*呢?”而所谓“像样的住房”,在美国人看来,就是独立的带院落的住房。这种住房区别于苏联那种集中居住的公寓式住宅。美国人讽刺那种集中式的住宅是“巢穴”。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当代中国(30)
杜鲁门总统设法说服国会,向建筑业投放了几十亿美元的财政拨款,推动住宅业的快速发展。这笔钱主要用于帮助退伍军人获得低息贷款。莱维特父子机敏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市场机会,他们抓住了这个机会,投身住宅建造业。
战前,莱维特父子就曾从事住宅业,并取得了成功。战争期间,他们为美国海军一家造船厂的工人建造住房。通过这些项目,他们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和大批量、低成本建造住房的经验。这种经验帮助他们在战后开创了美国住宅业的新时代。
1947年5月7日,莱维特公司在纽约郊区购买了4000英亩土地,宣布要在这里建造2000套住房。这些住房结构简单、便宜,配备家具和主要设施,主要供退伍军人家庭租用。这个项目被称为莱维顿。在这个项目出现以前,美国的住宅建造业一般都是小规模的分散项目。莱维顿是当时全美最大的住房开发项目。莱维顿住宅充分体现了住宅建造的工业化性质。
为了加快建设进度,降低建设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