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味醇,素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
东方老人道:“龙井茶乃茶之神品,声明远播。乾隆皇帝曾封其为御茶,民间留有十八棵御茶树的传说呢。”
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狮峰山下胡公庙前欣赏采茶女制茶,并不时抓起茶叶鉴赏。正在赏玩之际,忽然太监来报说太后有病,请皇帝速速回京。乾隆一惊,顺手将手里的茶叶放入口袋,火速赶回京城。
原来太后并无大病,只是惦记皇帝久出未归,上火所致。太后见皇儿归来,非常高兴,病已好了大半。忽然闻到乾隆身上阵阵香气,问是何物。乾隆这才知道原来自己把龙井茶叶带回来了。于是亲自为太后冲泡了一杯龙井茶,只见茶汤清绿,清香扑鼻。太后连喝几口,觉得肝火顿消,病也好了,连说这龙井茶胜似灵丹妙药。
乾隆见太后病好,也非常高兴,立即传旨将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年年采制,专供太后享用。
静思道:“龙井茶具有如此神奇的品质,是因为它优良的品种吧。”
东方老人道:“不仅因为它优良的品种,还因为它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那里峰峦起伏,溪流涓涓,处处林木茂密、翠竹婆娑,一片片茶园处在浓荫笼罩之中,尤其春茶期细雨蒙蒙,漫山遍野云雾缭绕。而且其土壤深厚,多为沙质壤土,符合《茶经》中所说的‘砾者上’,真是得天时地利。”
静思道:“再加上人工的采摘加工,那天时地利人和齐备了。”
东方老人道:“是啊。珍品龙井对采摘加工技艺极其讲究的,采摘时机、加工火候、分量多少的把握都是细致入微的。”
红色火炉内,碳火轻爆。铫内微闻水沸之声,东方老人熟练地提起砂铫,回旋斟水浸润茶壶,道:“此法一是清洁,二是提温。泡茶的茶壶是一关键,通过千百年的实践,人们发现紫砂壶为最,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能发真茶之色香味。且用之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亮莹润,外类紫玉,内如碧云,以致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 再将砂铫置炉上。
然后倒去壶中水,打开锡罐,用茶勺把茶叶拨入壶中,顿时一股清香飘来。
东方老人道:“茶和水的量是又一关键。茶水比例不同,沏出的茶汤香气高低、滋味浓淡各异。”
此时,铫内水沸若松涛之声,东方老人迅速提起砂铫,边道:“烧水煮茶是一关键。《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故水不能过嫩或过老,水嫩或水老不单指水温,还包含水质变化。”
静待片刻,东方老人右手高提砂铫,沿壶口边缘冲入,上提下倾,反复三次,正好冲满茶壶,道:“高冲使沸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精其迅速挥发,不会有涩滞。静待片刻,在于滚水稍凉一点,以免破坏茶精,古人把火炉与茶壶的放置约七步远。”
静思发现,壶口一点茶沫浮起,但决不溢出。知道是由于此壶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即“三山齐”了。
东方老人左手拿起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用砂铫滚水淋于壶上,道:“此举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冲去壶外茶沫;三是小停片刻,壶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
接着提铫直冲茶盅中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中,复置炉上。
壶身水分快干时,东方老人把茶壶移至我旁,道:“你可观赏下壶内茶叶的沉浮,虽无白天的清晰,但却有股神秘的气息。”
静思拿开壶盖,茶香之气,袅袅升起,清新醇厚,香馥若兰。朵朵茶芽浮起,舒展开来,叶似旗、芽似枪,旗枪交相辉映,栩栩如生,散发出一种生机和活力。
东方老人说可以喝了,两个茶盅一字派开,低提茶壶,依次轮流斟满,道:“绿茶一次冲泡后,可留三分之一待二次冲泡,一般宜三次左右。”
东方老人拿起茶盅,拇指、食指扶盅,中指托盅,动作稳当又雅观。挪于鼻唇之间,略微低头,双目微闭,闻其香味,沉醉不已。忽一仰头,茶盅移至嘴边,一口啜尽。神情如痴如醉,仿佛打坐的道人,外界万物全然不觉。
如兰的清香,鲜绿的茶汤,令静思感到心神惬意,仰头,一口饮尽,甘醇润喉,沁人心脾,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真令人回味无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