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家一个烧火丫头都如此厉害,还愁辽军不灭吗!”
帅坛上,寇准对着佘太君赞叹不已:“杨门惯出女将,好似当年太君啊。”
佘太君不由心花怒放,说:“黄河后浪推前浪,杨门女将代代传。”
旌旗动时军威壮,万马嘶鸣喜气扬。杨排风扬鞭跃马,踏上抗辽的征程。
从此,老百姓就把帅坛旁这棵大槐树,叫做穆桂英的“点将槐”。如今,点将槐依然屹立,树身上有一个碗大的疤痕,就是当年杨排风与孟良比武时,斧子落下来砸伤的。老槐树上悬挂一根状如莲蓬的铸铁柱,历经风雨而不锈不蚀,据说这就是当年杨家将的聚将钟。千百年来,每有强敌入侵,它就会发出嗡嗡的巨响,伴着黄河的怒吼,在开封上空飘荡。
包 青 槐
开封南郊繁塔,在北宋时是有名的天清寺。寺前有棵大槐树,枝繁叶茂,是附近乡民歇息、乘凉的好地方。刚上任的开封知府包拯,闲暇时总爱换上便服到这里来散心。乘凉的乡民见他一身青衫,脾气随和,对他也不见外; 无话不谈,但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一天公务之余,包拯又来到大槐树下,见几个人正围着一条瘦骨嶙峋的老黄狗议论。一个愣头愣脑的小伙子说:“你说稀罕不稀罕?前几天,俺村王德成进城打首饰,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新媳妇哭得死去活来。”
包拯曾和王德成拉过家常,知道他的身世。这个人见人夸的老实疙瘩,却娶了个百里挑一的俊俏媳妇柳海棠。包拯闻言大惊,上前抚摸着和德成形影不离的老黄狗。黄狗极通人性,用头乱拱他的长衫下摆,不时发出“呜呜”的哀鸣。他心中一动,皱着眉头问:“德成进城可有人看见?”
陈老汉说:“他打这儿路过,还问俺捎啥不。”
“他回村可有人看见?”
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站起来说:“那天,我见他从金银首饰店拿着一枝金钗出来,便跟他一路同行,俺俩在这儿分手时,天擦黑了。”
包拯的目光向村庄望去,发现杏林掩映下有一座小丘样的新坟,坟前矗立着一通高大的墓碑。他仿佛不经意似的问道:“谁家新起的坟莹这么气派?”
陈老汉说:“汴梁城赫赫有名的刘皇亲,他家的千金小姐就埋在这里。”
和王德成一同回来的张大叔说:“出殡那天,对了,就是德成走失的第二天。”
趁大家闲扯,包拯漫步向新坟走去。来到坟前,只见那条老黄狗正贴着坟腰疯狂地往外扒土。看坟的中年汉子拣起一块土坷垃使劲掷去,老黄狗惨嚎一声,夹着尾巴逃跑了。
包拯回到南衙,凭窗伫立,思绪万千。他把王德成神秘失踪之事反复琢磨,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他把诸多疑点逐渐和那座新坟联系起来,不觉豁然开朗。突然,他高声喊道:“王朝、马汉、张龙、赵虎!”
四名护卫闻声而至。包拯如此这般交代一番,四人便分头行事。
掌灯时分,王朝向包拯报告他到柳海棠娘家探听到的情况。包拯微微颔首,一切疑团迎刃而解。过了子夜,马汉才拎着一只湿漉漉的小包,匆匆跨进书房,道:“哈,我在刘府门前可着嗓门一嚷嚷,这小子果然中了大人的敲山震虎之计。”
日上三竿,张龙、赵虎一齐参见包拯,禀报一切准备停当。包拯立即换上官服,吩咐备轿,直奔刘府。
刘府管家周智远把包拯迎进客厅。此人不到三十岁,白净面皮,二目有神,看上去精明强干。过了很长时间,他才搀扶着刘皇亲出来。刘皇亲拱手道:“不知包大人有何贵干?”
包拯深施一礼:“惊闻皇亲爱女夭亡,晚生特来致哀。”
刘皇亲长叹一声,问道:“事过境迁,不提也罢。包大人专程
来访只为此事?”
包拯正色道:“有件人命大案牵涉贵府下人,请大人询问贵府教头牛筋便知。”
刘皇亲一惊; 忙说:“快把牛教头叫来。”
包拯趁周管家带领家丁找人的间隙,把案情叙述一遍。
这时,找牛教头的人都回来了,禀报牛筋失踪。一家丁说:“有人看见他肩背小包慌慌张张出城去了。”
包拯道:“目前急需扒坟取证,再行缉捕罪犯。”
刘皇亲脸色十分难看:“捉拿牛筋,老夫不管,扒坟掘墓万万不能。”
包拯恳切地道:“人命关天,此案不破,本府愧对百姓,务请老大人鉴谅。”
第二天,开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