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页)
府要在刘家坟头审案的消息传出,看热闹的人山人海。
包拯蟒袍玉带,登上临时搭的木台。台下乡民发现那位经常和他们谈天说地的包先生,竟是堂堂的开封知府,不禁大吃一惊,小声议论纷纷。
这时,一顶华丽的大轿在家丁簇拥下在台前落轿,周管家一掀轿帘,把刘皇亲搀扶下来。包拯忙把他请到台上,坐在公案旁。
衙役喊过堂威,包拯喝令:“带柳海棠。”
两个衙役从柳林里押出一个模样俊俏的女子,带到台上,跪在公案前。
包拯举起金钗问道:“你可认得此物?”
柳海棠一看,抽泣地道:“正是奴的金钗。请老爷为民女做主。”
包拯一拍惊堂木:“带牛筋!”
其貌不扬、狼狈不堪的刘府教头被押到台上。
包拯举起金钗:“此物怎会落到你的手中?”
牛筋吭哧了几声:“这……这是我路上拣的。我听有人在刘府前嚷嚷说,挖墓穴那天,杏花村死了个人,被抢走一只金钗。我心里直犯嘀咕,就在半夜里把金钗扔进了汴河。”
“你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尸体难认罪。”包拯一挥手,“扒坟取证。”
赵虎立即领着十几个衙役挥锨上了坟头。就在这时,一匹骏马飞驰到台前,全身戎装的御林军将军翻身下马,高声喝道:“开封知府包拯接旨!”
包拯趋步上前,撩袍跪下:“臣在。”
将军打开圣旨宣读:“刘皇亲家坟墓,着开封府严加保护。”
刘皇亲冷笑道:“包大人,你还要扒坟吗?”
“秉公执法,不循私情; 恕臣不能奉旨。”包拯毅然起立,把乌纱帽摘下来捧在手中:“如果错断,我摘冠挂印,任凭圣上处置。”
钦差无可奈何,只得回宫覆命。
“老大人,请恕在下不恭了。”包拯诚恳地向刘皇亲道过歉,转身下令,“扒坟!”
坟挖开了,棺椁起出来了。赵虎惴惴不安地登台禀报:“大人,一切正常。”
包拯却像没事人一样,镇定如常。这时,老黄狗不知从何处窜了出来,跳进墓坑,不住气地狂吠。
包拯大手一挥:“往下挖!”
不一会儿,赵虎等人把一具男尸抬到台前,杏花村的人一看正是王德成。
柳海棠突然疯了一般,扑向牛筋又撕又打,又哭又骂,几个衙役费了好大劲才把她拉开。
牛筋狼狈不堪,吐了口唾沫:“算我霉气,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包大人,人是我杀的,随你处置吧。”
包拯冷笑道:“你这副德性恐怕人家还看不上呢。”
村民本以为人赃俱获,案情已经大白于天下,一听此言,又坠入云雾之中。
柳海棠披头散发,号啕大哭:“牛筋杀人抢劫,铁证如山,请包大人为我丈夫报仇伸冤啊。”
包拯猛喝一声:“柳海棠,你还不如实招来!”
柳海棠惊恐地看着黑面如铁的包公,不由自主地垂下头去。
包拯目光如剑,向刘皇亲身后的管家射去。周智远神色骤变,战战兢兢走到公案前跪倒:“小人知罪……”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今年元宵佳节,水性杨花的柳海棠进城观灯,和周智远邂逅。二人一见钟情,勾搭成奸,金钗就是他送给她的信物。他俩情真意浓,难分难舍,商定除掉王德成,做个长久夫妻。恰好刘府千金得了急症病故,周智远借机进行周密策划。那天中午,柳海棠逼丈夫进城改首饰,算计他擦黑回来正是路断人稀之时,好做手脚。墓穴挖好,周智远故意当众让牛筋留下守夜。牛筋嗜赌如命,果然不出他所料,离开墓穴,偷偷去赌钱。他藏在附近,见王德成路过这里,又哄骗王德成到墓地边帮忙,冷不防从背后一锤将他打死,掏出金钗,将尸体埋在墓坑底。谁知那晚牛筋手气不好,输了个精光,回来得早了些。周智远赶紧躲开,慌乱之中将金钗遗失在墓穴边,被牛筋拣去。第二天,刘家小姐安葬,棺材就压在王德成埋尸的上面。周智远认为谁也不会想到棺下有尸;王德成失踪便成了无头之案。待风声过去,人们淡忘,再和柳海棠结成夫妻,谁也不会怀疑。包拯到刘府查案,他又将计就计; 乘机给牛筋通风报信,吓唬牛筋远走他乡。牛筋觉得他讲义气,所以至死不肯牵连他。直到开审,周智远还依仗有刘皇亲撑腰,包大人决不敢扒坟,就是扒了坟,还有牛筋在前面顶着。他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不想被包青天识破,只好供认不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