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可能,计划好了,也不容易出事。
而且大家要知道,当年军统开始时候也是没有什么组织观念,总是集中力量大张旗鼓地去搞一些事情,成功一些也是可能的。这就是小说开始时候写的那些行动。但是到了后来,引起了鬼子的注意,马上反击过来,军统马上土崩瓦解了,枪毙的枪毙,投降的投降,以后就没什么大规模的行动。小说里边就是这个发展过程。
从整个过程上来看,并没有把鬼子写得象傻子一样,只是相对来说,大结局大家都知道了,人种之间还是有差异的。
另外,大家要注意的是,当时条件差,有电台已经不错了,所以人长的什么样都无法知道,一个人在这儿出了事,换个地方,一样进入另外一方的内部,根本不会被发觉。苏联著名的间谍阿贝尔上校,号称千面间谍,曾经成为德国希姆莱的得力助手,就是这个原因,这是当时的真实历史条件造成的。
中国又有更特殊的原因,日本当时有很多特务机关,国民党也有几十个派系,而国民党有时跟日本合作,有时又进行情报活动,互相之间都不能通报,很容易造成误会,以为是自己友军的人员,被人钻上空子。尤其是国民党的大官一听到做买卖的事情,就是卖给新四军子弹都肯干,当然不会追究来找自己的人是不是共产党。这都是真实的历史背景。
小说里边的人物始终不暴露,就是经常利用这些历史条件,如果是现在,全世界都有联系,来个人就可以查照片、指纹,除了象拉登那样在深山里边躲着,根本没有办法躲开。小说里边的人物要是现在再用不改名字到处招摇撞骗的方法,连一分钟也活不下去。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用现在的条件来套过去的事情。
有了以上的基础,就要知道小说里边的很多事情是可能发生的了,写这本小说的原因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当时中国的特工曾经创造过那些奇迹,大家不要以为当时中国落后得一点能力都没有,只要想一想,如果鬼子那么厉害,中国连还手的能力都没有,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亡国?答案很简单。
卢沟桥事变中的日本橡皮人
很多人对于这个小说中描写的关于当年日本兵的行为感到不理解,觉得日本特务都十分狡猾,不可能这样轻易就欺骗过去,我觉得,这是受了现在的影视作品和小说的影响,完全不了解当年中日双方的真实情况,只是根据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水平,从主观上想象当时的人的行为方式。
真实的情况是,当时中日双方对于那场战争都是没有准备的,都是没有经验的,都做出了一些十分幼稚的事情,而在军事和经济上,都没有充分的准备,只是到了双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之后,才开始正视现实,从最坏的可能上进行打算,进行全面的、小心的计划和安排。
长篇报告文学《人证,再现1937年29军真实历史》,是一个亲身经历了那场战争的老兵的加快,现在节选一些比较能说明问题的段落供大家参考。
……
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夕的北平和29军官兵
日本侵略军占领东北以后,逐步向华北蚕食鲸吞,政治事件、军事冲突不断发生。1935年殷汝耕在通县成立了伪“冀共防共自治政府”,日军在通县驻有重兵,就在肘腋之下,给防守在平津地区的第29军以较大的威胁。当时,居住在北平的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一个个地陆续南迁;有些工厂、商店被迫停业或减员,失业者越来越多。大街上,胡同口,电杆上,到处贴了一些“吉房招租”的红条子。日本浪人和朝鲜浪人趁机强行租房,搬进去以后,不是卖大烟就是招众聚赌,不但不付房租,昼夜还不许关门,房东们都叫苦不迭。
在北平的日本驻屯军,经常制造事端,为进一步侵华制造借口。他们派出便衣特务,在光天化日之下,到北平市公安局门口大便,到北平警备司令部门口打鸟。两机关的警卫人员和过路群众,人人怒目而视,义愤填膺。但是南京政府一再强调要睦邻友好,忍辱退让,大家只好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
从1936年夏季开始,日军就在北平城郊搞军事演习。他们的步、骑、炮、工、通以及坦克、装甲兵等各兵种,从通县出发,要经过北平市向演习地点开进。日军穿城而过,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市民对此无不愤慨至极。一个主权国家竟容忍日本侵略军的铁蹄对这个文化古城的践踏,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1937年5月以后,北平附近的日军频繁调动,迹象越来越明显地表明,日军要搞军事行动,社会舆论也呼吁北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